1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食品安全领域已开始折射出“高风险”特征。人们的思想经历着从无知到了解再到恐惧的过程,人们的生存逻辑由“我饿”向“我害怕”转变。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应当无缝隙地顺畅运行,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风险,整个食品供应链也将不可避免地存在致害因素。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食品安全领域不可能做到“零风险”,尽力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是防控工作的重点,因此,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必须通过对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解析,防范食品安全风险,以保障食品安全。探索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形成与发展的经济社会根源及其产生、发展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我国深刻把握食品安全风险的来源、特征、表现及动向,将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以风险管理理论逻辑进行系统的研究,深层次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理论与方法,从而釆取更加有效的应对和防控措施,以使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恶化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并引起较大的社会恐慌。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它涉及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文章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研究,主要从安全价值、生存权与发展权、从农田到餐,桌等基本理论入手,对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等概念进行界定尝试,梳理了国内外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中的举措,提出可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借鉴的经验启示,以期提出更加合理的应对措施。本研究拟在建立一个动态、深入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需对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加以界定,明确风险来源、产生风险的因素以及理顺食品安全风险各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整合发达国家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的现有制度,探索出适应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体系,为食品安全风险的全面控制提供理论平台。我国食品行业起步较晚,食品企业规模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城乡食品安全差距较大,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不仅要贯穿食品供应链整个环节,也要区分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食品而多面向防控(詹承豫,2007)。另外,正处于改革发展期的我国,市场体制还有待加强,目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存在于食品市场供应与需求之间(刘志雄、何忠伟,2006)。为了消除食品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学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规制的措施(程启德、李光德,2004)。也有学者欲建立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弃模型,得出了单靠市场无法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蒋行博,2006)。
………………
2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理论基础
2.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界定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涉及面宽广,包含多种学科内涵,学科界线相对模糊,其存在的风险来源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致害性不确定。对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定义进行界定,从不同学科加以界定,侧重点也完全不一样。从经济学学科入手,根据学科特点、防控主要组织和防控指向可以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定义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是指食品企业以长期效益为主要考量,注重食品品质保障、寻求食品品牌效应,而在食品生产、加工、消费等环节,多采取如HACCP、GMP等技术防控手段来保障企业所生产的食品符合相关标准或法律的各种行为或活动。该定义强调了市场食品主体之一的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方面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从管理学学科入手,可以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界定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是指政府和食品企业以.i防控绩效为作为评价指标,衡量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是否达到的预定目标、是否高质量地完成防控工作的效率与效能,而绩效工作的考评倚仗于绩效关键影响因素的准确确定和模型的正确设定;从社会学科入手,可以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界定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是指将食品安全保护提升到社会福利的层面上加以防控,政府应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完善社会保障种类,构建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视为社会福利,明确了政府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中的主导作用,而食品企业也应遵守自己对消费者的承诺,提升自身信用价值,从而将“食品安全”这一社会约定履行到底。
…………
2.2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法学理论基础
2.2.1安全价值理论:实现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终极目标
人对自身安全的知晓程度是安全价值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集中体现,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应有之义便是消费者作为市场的重要成员必须参与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而不是作为旁观者或仅仅是受害人;及时将食品风险信息告知公众,让消费者自己也能采取应对措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害。法律的基本价值并没有将安全价值与之位列同一层面,这便导致许多人将安全价值看成正义价值的附属品,认为一旦正义价值得以实现,安全价值的实现也指曰可待。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首要目的便是保障食品安全,法律的安全价值就是旨在维护食品市场的安全秩序,通过制度设计来规范食品市场各个主体的行为,对其加以引导和规制,以免产生食品安全风险,从而稳固食品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身心健康。因此,设计合理的风险防控制度对于防范食品安全风险,恢复公众的食品消费信心进而实现食品的安全价值至关重要。
……………
3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
3.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表现形式......... 15
3.2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实证研究......... 19
3.3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现状考察......... 22
3.4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 31
4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36
4.1国内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典型模式的经验介绍......... 36
4.2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基本经验 .........39
4.2.1构建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食品安全.........39
4.2.2采取导向性预防措施 .........40
4.2.3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防控......... 41
4.2.4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41
4.2.5推动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42
4.2.6强调舆论监督和消费者参与......... 43
4.2.7重视科研立项、专家参与、经费支持......... 43
5我国农产品安全风险防控的模式选择.........45
6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法律制度完善
6.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法律制度的基础理念
法律制度的建立必须有理念支撑,不能随意建立,否则,构建的法律制度不能满足公众的期盼,不能顺应社会之发展。而对于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法律制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四大理念: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防控的宗旨便是保护公众食品安全、维护公众身体健康,所以,安全理念必定是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法律制度的首要理念。法律制度的规定将是对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的制度性保障,而法律要想发挥功效,成功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就必须依靠执法。再严密完善的法律,如果得不到执行,如同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只有经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施行,法律才能发挥其强大规范、指引、惩治作用,才能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规制。如今,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必须将安全理念引入至食品安全的立法、执法、守法以及政府监管和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防控中去,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食品安全法治理念,培养消费者安全食用食品的责任意识,食品风险防控的安全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
结论
食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保障,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一旦出现风险,将直接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在食品安全风险集中爆发的时期,反映了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上的不足,因此在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撰写本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基础理论着手,选取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三大学科视角,统一聚焦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奠定研究基础;本研究吸收国内外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上的先进做法,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指明前进道路,最后以完善法律制度为切入点,如完善防控主体制度、责任制度、救济制度等,并创立包括组织、标准、监管、科技和信息五大体系为一体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身心健康。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