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硕士论文 > 法律硕士论文 >   正文

心理干预引入未成年刑事审判的法律机制建构

添加时间:2018-06-28 19:21:39   浏览:次   作者: www.dxlwwang.com
专业论文资料, 搜索论文发表论文代写论文网为你解忧愁!详情请咨询我们客服。
获取免费的论文资料? 欢迎您,提交你的论文要求,获取免费的帮助

本文是一篇法律硕士论文,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中的“法律”是指职业领域,它是指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是培养高层次的法律实践专门人才的专业学位。(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法律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前言
 
社会持续进步,社会各个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也在不断加剧、愈演愈烈,其中,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要问题。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减低未成年犯罪比例,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不良心理是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外化体现,且未成年被告人在接受审判过程中必然面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表现,因此需要对未成年人实施心理干预工作。心理干预机制建构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心理干预能够更好的完善国家的相关法律体系,对于法制化进程的进行具有一定的帮助;心理干预机制还能够与国际社会进行接轨,满足国家化国际化进程的需求。心理干预机制建构是危机干预规范化和有序化的保证,不仅如此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未成年人二次犯罪情况的出现,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同时通过心理干预可以保证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心理干预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干预机制,包括庭前、庭审、判前、判后干预机制;规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干预的相关标准;建立未成年违法犯罪心理干预机制。
.........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其原因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概念界定
心理具有广泛性,个体的心理不仅包括各种感觉,同时还包括内心的思想活动,因此可以说心理具有主观性和无形性。主观性指的是心理受到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无形性则是包括心理不能进行触摸1。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犯罪心理包含的内容很多,影响因素也很广泛。常见的犯罪心理内容包括观念、价值、性格以及认知等2。未成年人在犯罪时受到犯罪心理的影响和干预,一般而言,犯罪心理为不健康的心理,这种概念在概述上具有广泛性。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被压抑或怨恨的状态;慢性抑郁、自卑的心理状态等3。物质和意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物质是意识的决定因素,而意识对物质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如果意识错误,则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因此可以说犯罪行为的出现是由于犯罪人员的意识出现了问题,受到错误意识的影响。具体到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问题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原因,而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是其不良心理的外化体现。
.........
 
(二)未成年犯罪心理类型
未成年人自制力差、感情易冲动、热情活泼、尤其是在受到他人煽动或他人引诱挑衅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一时冲动而犯罪。相关数据表明,当前大多数的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在一时冲动的情况下实施的。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其要求获得同伴的认同感的意识增强,他们往往非常看重同龄的伙伴们对自己的态度,但由于缺乏鉴别能力,为了能得到伙伴们的认可,有些未成年人会模仿电影、电视剧中带有传奇色彩的黑社会人物,如当年就有很多未成年人因模仿“古惑仔”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抱有这种心理的未成年人并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只是盲目地听从他人的指挥。笔者所接触的某个涉黑案件中,就有的未成年人为了找靠山、不受欺负,而参与了一些有组织的犯罪,不过令人瞠目的是,这些未成年犯罪人竟然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属于犯罪,反而认为是讲义气的表现。曾经有项对未成年人罪犯的调查显示,“超过 50%的未成年人罪犯在回答平时自己与他人交往时最重视的因素这一问题时,都选择了‘义气’。”
........
 
(三)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包括有形联系和无形联系。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出现是由未成人的心理决定的。其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有着各种不同的原因。因而,我们应当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既看到其客观方面的因素,又不能忽视主观方面。在客观方面,未成年人主要受到与之生活学习关系最密切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种环境的影响,因此,分析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作为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青少年犯罪的形成,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环境不合理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首先,家庭环境的不合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产生有着原发性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家庭结构的缺陷,尤其是基于夫妻双方感情破裂而离婚的情况,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一是家庭生活水平下降、家庭收入减少,生活压力过大,容易造成未成年人的自卑心理,二者监护人与未成年人之间感情交流减少,导致未成年人容易觉得人际关系冷漠,甚至出现性格的畸形或者扭曲,容易形成报复社会的犯罪心理。其次,有些家长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这些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子女极其娇惯,百依百顺,即使子女犯了错误也不予以纠正,这非常容易让未成年人形成任性娇纵的不良心理;二是粗暴型的教养方式,这是与溺爱型相反的另外一个极端,对待子女的错误,父母不但没有与之进行情感上的充分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问题,反而采取打或骂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样既容易被未成年人模仿而形成残暴、好斗的性格,又可能引发或强化未成年人的逆反或者自暴自弃的心理;三是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忽视了作为监护人对子女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对子女的行为不加任何干涉、完全放任不管,易使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管理与约束,容易造成未成年人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不良性格,极易受到外界的不良诱惑。
.........
 
三、 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心理干预机制建立的构想.......22
(一)建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三级心理干预机制............22
1、建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机制....22
2、建立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心理干预机制.......22
3、建立未成年人宣判后心理干预机制...........22
(二)建立庭前、庭审、判前、判后干预机制.....23
(三)规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干预的相关标准........24
(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干预机制建构中的四结合...........27
 
三、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心理干预机制建立的构想
 
(一)建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三级心理干预机制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三级心理干预机制是从违反犯罪发生的过程分析,包括违法犯罪之前的心理干预、违法犯罪发生时的心理干预、违法犯罪之后的心理干预,即事前预防体系、事中干预体系和事后矫治体系,三个过程紧密衔接,互为补充。建立未成年违法犯罪预防机制,是指在违法犯罪发生前,对可能出现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提早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家庭和社区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对容易出现暴力行为的“问题少年”定期、定时进行心理干预。通过社区心理咨询和辅导,多加关注“问题青少年”,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作为未成年人的家长,更应积极与其沟通、交流,让其感受到家庭社会的关心与温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机制的建立有效地将不良心理及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从我国针对刑事案件采取的一系列审判程序来看,与其他方式相比,心理干预明显可以更为全面的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为未成年被告人的准确量刑提供参考。刑事案件审理程序中,引入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帮助未成年被告人缓解审判期间的焦虑和恐惧,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行为方式和良好心理状态面对审判。未成年人面对法庭审判往往持一种紧张、抗拒心理,此时进行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紧张、对立情绪,是必须和必要的。
\
........
 
结语
 
通常来讲,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受到与之生活学习关系最密切的的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四种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受其犯罪心理的制约。心理干预是矫正未成年犯罪人员错误的认知、矛盾的情感、薄弱的意志以及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未成年刑事案件审判实践中的作用越发突出,逐渐成为寻找犯罪根源,帮助改过自新的有效手段。目前,心理干预机制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尚处于实践摸索阶段,各地司法机关的做法也不尽相同,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心理干预制度虽然目前还不完善,但是这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又一次探索以及创新,在现有司法制度的支持下,心理干预作为一次深层次而有益的尝试,它必能在司法帮教中闪烁出独特的光芒。
..........
参考文献(略)

提供海量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检索服务。
本论文由代写论文网整理提供 https://www.dxlwwang.com/
需要专业的学术论文资料,请联系我们客服
本文地址:http://www.dxlwwang.com/falv/6738.html
论文关键字:法律硕士论文 心理干预 机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