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硕士论文 > 管理学硕士论文 >   正文

社会工作视角下江西省万载县贫困管理治理研究

添加时间:2018-10-18 20:42:02   浏览:次   作者: www.dxlwwang.com
专业论文资料, 搜索论文发表论文代写论文网为你解忧愁!详情请咨询我们客服。
获取免费的论文资料? 欢迎您,提交你的论文要求,获取免费的帮助

本文是一篇管理学硕士论文,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因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理不仅是决定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现代生产力的首要构成要素。管理学的教育将会更加普遍,管理学的重要作用将会体现得更加充分。(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管理学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贫困治理一直是我们国家和党中央关心的问题,虽然在经过一系列政策后,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随着新时代的来临,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的贫困问题也逐渐变得突出起来,迫切需要得到解决。为了在 2020年全面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国家除通过出台扶贫文件之外还制定了相关呼吁社会力量参与贫困治理的政策,以此来更好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也就给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治理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只不过在实践方面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对江西省万载县的贫困治理过程进行深度分析,从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出发探索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如何在我国的农村贫困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并验证杜会工作的资源链接和整合的功能运用于我国贫困治理的可能性,最终以社会工作的视角对我国的农村贫困治理提出优化路径。目前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实施,证明国家对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治理给予了一定支持,为社会工作介入贫困治理并发挥作用提供了机会与空间。在学术价值方面,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结合个案访谈的方法,对农村贫困户的家庭健康状态、生活状况及社会支持状况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为有效解决我国农村贫困治理问题提供参考意见,从而进一步充实关于贫困治理研究的相关理论,也能够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体系做出贡献。而就现实意义而言,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贫困治理研究能够通过新的理念和方法提升贫困户自身积极的自我认知并帮助其摆脱社会公众眼中“负能量”的标签,有利于贫困户进一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推进农村贫困治理进程,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一定贡献。
...........
 
1.2 研究综述
 
1.2.1 贫困定义与贫困成因研究
从上个世纪开始,对于贫困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都试着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才有了对贫困问题一步步的深化理解。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绝对贫困的概念。比如朗特里(1902)学者就认为如果某个家庭的总体收入无法支撑其购买家庭所需的最基础的食物、衣服等必需品,那就是贫困了①。而美国的雷诺慈(1982)则是觉得贫困是没办法通过家庭的收入得到基础的生活水平。而在一九六几年的时候就开始有学者提出相对贫困的想法了①。而在一九六几年的时候就开始有学者提出相对贫困的想法了。郎西曼(1966)在分析贫困问题的时候就使用了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的说法,这也为后期提出相对贫困的概念做出了基础贡献②。其中相对剥夺就是每个人的薪水情况仅仅只能维持最基础的生活需要,没办法做额外活动,也没办法和社会普遍的生活水平情况进行相提并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者 V.法克(1967)是第一个确定相对贫困定义的人,并且通过相对贫困约估了当地的贫困人口,并把当地的收入总值的中位数的一半划为贫困线。这种方法也被后期学者作为范例进行学习③。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对于贫困的认定也大不相同。比如我国学者汪三贵(1994)定义贫困是没有维持基本生活的物质资料或者收入水平只能达到极低的生活水平。但是也有学者发现贫困不仅仅是单方面的问题,而是综合性的问题④。吴忠(1992)通过研究贫困整个发生的过程用多角度来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林闽钢(1994)则定义贫困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都落后的问题,主要由于收入低无法满足基本物质和基本服务,更无法获得发展机会的情形。”康晓光(1995)主要的贡献是将贫困分为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其主要依据就是决定生活品质质量的主要因素。第一个决定因素就是参与政治的权利或者就业条件等相关制度分配的不公平,会导致不同地区、群体的个人陷入贫困,这个是制度性贫困;第二个决定因素就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不平衡,会导致相同制度环境下的群体、个人陷入贫困,这个是区域性贫困;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决定因素就是个人的自身条件,即在同样的制度与区域条件下,因为个人的文化程度偏低、社会关系偏少等而无法脱离贫困状态,这个就是阶层性贫困⑤。
........
 
2 贫困治理与社会工作
 
2.1 概念界定
2.1.1 贫困
在上个世纪,贫困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针对贫困的含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自不同的立场使得他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出火花,进一步丰富了贫困的内涵。贫困问题是人类自古以来不断探索、寻求解决途径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的奋斗史其实就是人类持续不断地与贫困抗争的历史过程。国际上对贫困问题的探究初期,人们对贫困的普遍认知仅限于,缺乏支撑家庭发展和个人生活的最低限额的物质资源。类似于英国研究人员汤森的观点,贫困包括缺乏赖以生存的食品、缺乏参与社群活动和达到基准线的生活社交标准所需资源的个体和团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对贫困的认知不仅包含物质资源最低标准的未达标,还包含身处贫困之中的群体在文化教育、个人权利及社会资源获得渠道的缺失。世界银行公开的资料显示,贫困不仅表现在相对收入少上,还体现在人力发展的缺失、抗外部打击能力弱、社会边缘化及发言权的缺失。与此同时,荣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表示“贫困使人错失拥有一些物质收益的机会,使人缺失满足自身最低标准欲望的能力,会剥夺人们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贫困人口占比大,研究者们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现状,对贫困现状进行探究,期望发掘消除农村贫困顽疾的方法。正如康晓光的观点,他把由收入低于基准线所造成的基本物质和服务的相对或绝对不足,甚至失去发展机遇的情况视作贫困。综上所述,笔者了解到诱发贫困的因素不止包含物质量的不足,换句话说,可支配的资源无法达到个体基本生存所需的基准,同时还包含获得资源能力的缺乏或被剥夺。
........
 
2.2 贫困治理的理论基础
 
2.2.1 赋权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是指个体与周边人群、生存环境之间的互动,会提高自身对周边资源和机遇的把握及运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自身增加社会贡献、提升生活品质的能力。这一理论关注的重点是,社会工作研究人员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激发贫困人员的潜力,指明其自身的长处和身处环境隐藏的优势,培养贫困人员内生性脱贫的动力和能力,增强自主性“造血”功能,达成摆脱贫困的目标。增能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个体、社交和环境。首先,个体层面的增能。社会工作研究人员运用个案研究的专门方法,致力于挖掘研究客体的潜力和长处,强调对研究客体自身能力的培养,增强研究客体的自豪感和自我认同感,让研究客体有信心、有动力自发地面对生活中的打击。其次,社交层面的增能。社会工作研究人员协助研究客体获取外部资源,涵盖物质和社会关系两方面的资源,构建社会支撑网,让研究客体接收到公众对他的关心和爱,在与周边人群的互动中获取“打开枷锁的钥匙”,从此,积极乐观的迎接生活中的挑战。最后,环境层面的增能。主要是指调整一系列妨碍实现贫困者自助的制度和规定。贫困人员平等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争取公正公平的收入,这对社会制度层面造成了冲击。由这一理论所引发的思考:社会工作研究人员在面对贫困者时,要充分发挥专业能力,配合助人的技巧,发掘研究客体的潜力,探寻研究客体的长处和贫困环境的资源优势,协助其构建社会关系网络、获取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源,花大力气提升贫困人员的能力,增强其面对生活的勇气和自豪感,达到摆脱贫困的最终目标。
..........
 
3 万载县社会工作介入贫困治理现状调查 ...........13
3.1 万载县概况 ....13
3.1.1 经济发展状况 ...........13
3.1.2 社会工作发展状况 ..............13
3.2 调查地区样本选择与描述 .............14
3.3 贫困现状 ........15
3.4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治理现状 .........21
4 社会工作视角下万载县贫困治理的困境 ..........25
4.1 微观层面:扶贫对象参与度低,态度较为消极 ..........25
4.1.1 贫困人口归属感弱,主体参与意识低 ....25
4.1.2 贫困地区环境艰苦,社工畏难情绪重 ....26
4.2 中观层面:扶贫外链资源缺乏,缺少社会力量 ..........27
4.3 宏观层面:扶贫政策针对性弱,反馈通道闭塞 ..........29
5 万载县社会工作介入贫困治理的优化路径 ......32
5.1 微观层面:运用社会工作基本理念,培育贫困治理动能 .....32
5.2 中观层面:加强社会工作组织建设,推动贫困治理发展 .....33
5.3 宏观层面:拓宽社会工作介入空间,构建贫困治理体系 .....35
 
5 万载县社会工作介入贫困治理的优化路径
 
5.1 微观层面:运用社会工作基本理念,培育贫困治理动能
5.1.1 树立自立自强理念
贫困治理一定离不开贫困户发挥主人翁作用,也离不开贫困户将自身理念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学会自力更生和自强不息。社会工作者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可以利用自身“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使贫困户的思想转变,理解贫困的本质原因,从而认清自我,面对自我。在思想上,协助贫困户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让贫困户接纳自我。在此期间,社会工作者要注重运用主动倾听、关注、同理以及鼓励等支持性专业技巧相,让贫困户感受到尊重、理解、价值认同的环境。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和贫困者共同讨论贫困发生的始末,分析为何产生贫困,让贫困者明确的认知,只依赖于外部力量的支持是无法真正脱离贫困,只有自身参与其中,通过自身与外部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实现脱离贫困;只有塑造正确的消费观和新型价值观,增强主体性和责任感,与工作人员建立专业关系、与其他村民建立互助关系,发挥邻里作用,协同脱贫。贫困户普遍知识水平偏低,思想观念保守也缺少相关创新能力,所以要贫困户了解并接受创新发展的理念,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积淀。在政府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的劝导下,贫困户需要积极阅读人民日报或其他书籍、报纸;及时关注国家对于农村的相关政策,收听当地农村发展的实时新闻;当有专家学者来当地考察访谈时,主动交流、大胆提问;参加读书会、小组等沟通交流的活动;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活动,激发村民潜能、培养脱贫能力。 而当地政府和社会工作者应挖掘当地的资源和优势,协助贫困户制订脱贫计划、链接资金支持和开发生计项目,比如,为贫困户中的女性提供手工技能培训,组建妇女手工小组并搭建成品售卖平台,协助申请微店及探索销售渠道等。在协助当地政府进行经济物质救助的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还应该对政府、民间组织等筹集的社会资源进行链接和整合,重点培养贫困者积极的思维意识和相关专业能力。社会工作者在为贫困户经济、物质脱贫的努力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和启发贫困者树立创新发展观念、增强个人创新能力、积极寻找新型发展路径,加快改变贫困现状。
\
.......
 
总结
 
总结来说,在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国家,都已利用社会工作作为本国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我国的大多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区,政府进行扶贫的方式还是属于传统扶贫,仅仅从物质层面对贫困户进行资助。因此为了完成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未来愿景,加深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治理的程度变得极其重要。因为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培养社区良好文化、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等方式促进当地贫困治理目标的完成。其中江西省万载县贫困治理的优化路径中就可以利用社会工作组织的理念、方法等优势,使贫困治理的效果持续时间和程度都得到可观的改善。具体措施在宏观方面为完善贫困治理体系,在中观层面则是创新社会服务供给模式和措施,在微观层面可以进行舆论宣传,塑造社会工作在社会大众眼中的良好形象,培育正能量的社会文化,从而提升贫困户自身的可行能力,帮助其尽快脱贫,最终提高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治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但笔者因为实地调研时间有限和调查经费不足,无法对当地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容易出现调查遗漏、数据不全的状况。而且本人的专业素养和对社会工作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无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系统透彻的分析,分析维度的片面影响对贫困治理成效的评估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实地调研来弥补论文数据方面的不足。本文目标是通过对江西省万载县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治理的成效与不足进行调查,发现社会工作在我国贫困治理中的价值和意义,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提出我国农村地区贫困治理的优化路径,完善我国贫困治理体系。
..........
参考文献(略)

提供海量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检索服务。
本论文由代写论文网整理提供 https://www.dxlwwang.com/
需要专业的学术论文资料,请联系我们客服
本文地址:http://www.dxlwwang.com/guanlixue/6853.html
论文关键字:社会工作 万载县 贫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