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5月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值转型发展关键期的新建本科院校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这不仅事关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举措,也事关高校深化改革、提高人才质量。作为当今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正值转型发展关键期的新建本科院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价值观融入培养方案、纳入课堂教学、渗入创业实践,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努力培养既有成就事业的能力,又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应用型人才。
1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人力资源向社会输送的“中转站”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逐年递增,加之当前经济增速减缓,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指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创业素养,强调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培育创业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当前创业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团结协作观念薄弱、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社会责任感淡化、诚信意识缺乏等偏差。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具体目标,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从指导思想、理论思维、精神动力、道德规范、责任定位等方面去引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使大学生摆脱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对当前社会不良思潮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另一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社会主义高校无法避免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样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办学方向要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针。
因此,高校必须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在创新创业教育之中,让学生把创业的个人行为和整个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培养的人才要同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更加“接地气”,更好的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上层建筑必然要反作用的目的之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必有利于学校的转型发展,反过来,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的践行。
2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深入探究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某省部分新建院校做了问卷调查,这些院校大都在2000年左右升格为本科。2016年4月-6月,共发放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共2000份,回收1816份有效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0.8%。调查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有效作答人数分别为830人和986人。同时,笔者利用工作之便,同部分高校的相关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对问卷中的部分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度剖析。调查基本结论如下:
2.1创新创业意识普遍不强
创新创业意识直接关系到创业行为。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在专科的基础上“升格”而来的,这些专科学校主要包括师范学校、技术学校和医学专科学校。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单一,如师范类毕业生大都到中小学任教,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大都到医院当医生或者护士。他们的创业模式仍旧受到计划经济的较大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加之,这些学校目前的专业大都是在原有学校相关专业上的提升,新建专业较少,学生就业渠道单一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调查显示,有85.7%的学生“打算以后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23.6的学生有“尝试从事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工作”的想法,有12.6%的学生想过“自己创业”,有15.3%的学生“在自己确实无法就业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自主创业”。在“假如你有一定的资金”的前提下,只有18.4%的学生“会选择创业”。
2.2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传统
近年来,高校毕业季通常被冠以“史上最难”几个字,国家从战略层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从具体操作层面也动员学生创业,实现以创业促就业。但是,受各方面的限制,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仍显传统。主要表现在:第一,创业教育师资匮乏。尽管所有高校均开设就业指导课,但授课教师的力量普遍不强。有68.7%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严重存在”,53.1%的学生“无法获得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88.5%的学生“希望能有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第二,授课内容亟待更新。77.8%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的内容陈旧,无法紧跟形势”,86.5%的学生“希望多些实践环节”,“就业指导课的理论讲授所占比例太高”。第三,缺乏必要创业指导。师资的缺乏和授课内容的陈旧,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创业的指导。很多教师把就业指导课作为自己评定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不注重授课质量,更不愿意多花精力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92.3%的学生“没有得到过专业教师的课外指导”,63.7%的学生只是“在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得到过老师的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仍旧停留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的传统创业教育模式中。
2.3学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
创业氛围对创业意识有正面的影响作用。新建本科院校的创业氛围不浓,既受高校自身的客观条件所限,也与高校管理者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部分高校的校内实践基地才刚刚建立,基地中相关项目的运作还不够规范,影响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有84.3%的学生把校内的实践基地理解为“开店铺”,59.7%的学生将其理解为“勤工俭学”。这说明,学校相关部门缺少对现有创业基地的宣传,甚至造成了学生的误解。
另一方面,高校对创业人物的宣传力度不够。82.3%的学生“无法讲出自己学校涌现出的先进创业学生的名字”,50.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院(系)没有大力宣扬成功创业的学生”。在访谈的过程中也发现,学校对成功创业的毕业生缺乏跟踪,几乎没有请他们回校宣讲,这可能与这些毕业生企业的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有一定的关系。有91.5%的学生认为“学校如果多宣传创业人物的先进事迹,会激发更多的学生创业”。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抉择
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的精神支柱,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指导思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两者有效融合的方式,努力培养既有成就事业的能力,又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应用型人才。
3.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培养方案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将有助于实现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②我们培养的创业者不仅要有成就事业的能力,还应该是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奋斗者。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培养方案,就是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总的目标定位;就是要在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上,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完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专业教学计划等,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是要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人才培养以德为先”的道德意识,要求学生自觉提升道德修养作为成长的首要任务,鼓励学生勇于肩负社会责任,努力成长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
3.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课堂教学
“以‘三个倡导’为主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几个概念的演进和嬗变,反映了我国当前时期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准则”,③它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准则,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都有指导意义。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通过“两课”、就业指导课,把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灌输”给所有学生。既要让学生认识到,有了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才有创业的环境保障和制度保障;有了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才有创业的公平竞争和法制保证;有了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有企业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可能。进而实现学生自觉“用社会主义理想激发创业精神”、“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创业行为”、“用社会主义价值引领创业取向”。
④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须和国家紧密相连,要把自己的创业方向同国家形势、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己的创业行为既是自己成功的体现,也是对国家和社会所做贡献的体现。
3.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入创业实践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创业实践各个环节,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潜能的发挥。
第一,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创新创业潜能,具有极强的创业热情。高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自主创业“绿色通道”,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对国家、省、市政府创业政策的大力宣传,利用官方微信微博平台、校园网、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向学生及时传达国家、省、市和学校的创业政策;要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面,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知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相关政策,而不是只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知晓。另一方面,高校要以创业大赛为平台、创业园为孵化区,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既要以“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性竞赛为契机,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让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基本的创业素养,为将来的创业行动做准备。又要注重对成功创业学生的宣传,把他们当作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宝贵财富”。在宣传他们的过程中,既提高了校友企业的知名度,又向在校学生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榜样和典型。
第二,要培养优秀的导师团队。优秀的创业导师团队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要素,在组建创业导师团队时既要看重教师的过硬专业、丰富学识,更要看重教师的道德情操、价值取向。新建本科院校往往缺乏创业师资,一定要抓住“转型”的有利契机,一方面邀请社会上专业的创业团队对学校现有的创业师资队伍进行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发掘学校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队伍,如经济管理专业的相关师资,学校教务处在课时认定等方面要多予以倾斜,鼓励他们多对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教育。同时,还可以在全市及周边区域聘请相关企业的管理者作为创业指导师。
第三,要建立优质的实践基地。学生在优质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参加实践,有助于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为此要求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健全和完善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开辟专门的校内实践基地场所,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创业行为,让学生在校内学习基本的创业知识,具备基本的创业素养,为将来的创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将校外实践基地作为校内实践基地的有效补充,学校要主动到校外企业“挂牌”,每年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此外,学校还可以以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利用寒暑假、节假日让学生走进企业,实地接触,积累经验。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正值转型发展的浪潮,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不仅能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也赋予创新创业教育更高的价值依托和使命目标。同时,也为“创客”们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让他们从中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成为一支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道路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践行者。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