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   正文

论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写论文的新路径——《感动中国》之路的启示

添加时间:2014-09-07 16:15:46   浏览:次   作者:www.dxlwwang.com
专业论文资料, 搜索论文发表论文代写论文网为你解忧愁!详情请咨询我们客服。
获取免费的论文资料? 欢迎您,提交你的论文要求,获取免费的帮助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全体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它是对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它已经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将传统美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既具有历史的基础又具有时代的特色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如何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为广大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寻的难点。 
本文以《感动中国》为视角,通过对十年来评选出的年度人物所代表的时代精神的揭示,从而为当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个体精神家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首先,《感动中国》在全社会掀起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潮。2002 年《感动中国》开播至今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十年来它在群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可以说它早已突破了单纯的节目形式,而被视作全国人民一年一度的精神盛宴。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等多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发展,为弘扬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次,《感动中国》以感动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了榜样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感动中国》通过梳理一年中影响国人的大小事件,推选出能够代表当今社会价值主流的人物作为我们时代的楷模,以有血有肉的真实事件打动着每一位公众的心灵。这种生动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加强弘扬传统美德的实效性。 
....................
 
1.2  研究综述 

 

目前,以《感动中国》十年之路的启示为切入点论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新途径的论文并不多见,而相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的论文比较多,但是研究集中于对传统美德主体精神、当代价值以及现代承接合理性的论述,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新时代内涵以及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而这也正是本文力图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鞠娟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管窥》中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了综述,对中国早期的美德思想、先秦诸子百家的美德思想以及董仲舒、班固、韩愈的美德观进行了介绍;白振飞,贺佩蓉在《中国传统德育的当代价值》中对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给与了概括与总结。另一个研究方向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这一部分的论文相对较多,其中李桂梅的《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刘春婵的《高校美德教育的意义和途径》,阮文玲的《略论传统美德在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王渊,丁振国的《论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及其重塑》,席彩云的《中国传统道德对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的现实价值》均阐述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而余洪波,刘余莉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赵茂林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历史传承与新发展》,王利红,张文杰的《汤因比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和谐社会》,吴前进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思考》则分别介绍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作用。 
..................

 

第 2 章  《感动中国》概述 
 
2.1  《感动中国》兴起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来自就业、住房等各方面的生存压力逐渐增大。部分年轻人更加重视实用性强的理想目标,重视自身物质条件的满足,从而忽视精神家园的建设。一个人的努力方向往往决定着它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在物化的世界观下,青年人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很容易产生浮躁、焦虑、不安等情绪。如何帮助人们更加理性与客观的看待自己、看待他人,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2002 年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感动中国》这档节目。《感动中国》自创办以来至今已走过十年的历史,十年来它的收视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一年一度全国人民的精神盛宴。《感动中国》评选节目以“感动中国”为评选主题,以推选委员会推选以及公众投票的方式在年底前推选出 20 名候选人,再历经筛选,于第二年初评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动中国》获奖人物是来自公安干警、医生、党员干部、体育明星、文艺明星、科研工作者等诸多领域的杰出代表。年龄跨度由 18 岁的黄舸到 100 岁的巴金,具有十分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特点。 
《感动中国》之所以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与它的颁奖方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感动中国》的颁奖方式除 05 年由以往获奖嘉宾颁奖外,均采用儿童颁奖的方式,而简单的奖杯、鲜花却恰恰代表了儿童最纯真的敬仰与尊重。节目采用 VCR 的方式介绍获奖人物的动人事迹,用深刻凝练的颁奖词给与获奖人高度的评价,采访本人或者家属时,语言朴实、率真,贴近心灵,感人至深,致使许多现场观众与电视机前的观众潸然泪下。
......................

 

2.2  《感动中国》的评价标准 
 
《感动中国》的评选人物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背景,有的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有的则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不为人所熟知。但是他们在过去的一年里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彰显了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在关键时刻展现了他们的担当,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强劲的脊梁。推选组规定推选人物需具备以下一种或者几种特点:“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做出突出贡献;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这种评价标准突破理性,还原感性。“感动”是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获奖者中有为国家、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精英群体,同时也有默默奉献在本职岗位上的草根阶层,正是这种还原生活的本真,深深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具有道德教育的普遍功能。 

 

2.3  《感动中国》人物精神的深层解读 
《感动中国》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获奖人物达上百位之多,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这些人物用人性的力量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内心。他们中有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普通社会主义工作者,有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同时也有为人民服务深受人民敬重的人民公仆、公安干警。他们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将这些美德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他们之所以感动公众是因为他们虽然是普通个体,但是却创造出最真实的幸福生活。 
...........................

 

第 3 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涵义及当代价值............... 9 
3.1 传统美德的涵义...................................................... 9 
3.2 传统美德的修养方法............................................. 11 
3.3 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12 
3.3.1 有利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2 
3.3.2 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13 
3.3.3 有利于提高人们自身的道德素质 ....................... 14 
3.3.4 有利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 14 
第 4 章 《感动中国》赋予传统美德新的时代内涵........15 
4.1 倡导职业道德的时代性与历史继承性................... 15 
4.1.1 部分从业者玩忽职守的现状 ............................. 15 
4.1.2 部分从业者职业精神淡化的原因 ...................... 16 
4.1.3 强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 16 
4.2 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新发展........................... .....17 
4.2.1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8 
4.2.2 艰苦奋斗精神缺失的原因 ............................... 18 
4.2.3 艰苦奋斗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 19 
4.3 个体仁爱到志愿者服务的转变........................... 20 
4.3.1 志愿者服务在近十年的发展 .......................... 20 
4.3.2 志愿者服务发展的原因 ................................. 21 
4.3.3 完善志愿者服务的保障机制 ....................... ..21 
4.4 倡导感恩方式的多样化.................................... 22 
4.4.1 感恩方式单一的现状 ............................. .......23 
4.4.2 感恩方式缺少多样化的原因 ......................... 23 
4.4.3 弘扬私人感恩的同时注重感恩社会 ...............24 
................................

 

第 5 章 《感动中国》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供新途径 
 
5.1  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遵循的原则 

 

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符合道德人教育的发展规律,才能使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因此,在弘扬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5.1.1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迄今为止,道德发展经历了五种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部分先进分子还身体力行了共产主义道德。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美德有着十分丰厚的历史积淀,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在弘扬传统美德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在保障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的基础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才能真正符合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5.1.2  古为今用,赋予时代特色 
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恢复中国的固有文化,固步自封,而是要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从而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因此,必须赋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新的历史内涵,使其具有丰富的实践特色与时代特色。
 
5.1.3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感动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受到社会的高度赞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走下了道德评价的神坛,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当代社会,人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样性不断增强,由于受教育程度、生活背景、个人经历的不同,对于传统美德的个人理解也就不尽相同。
..............................

 

结论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国际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熠熠生辉的核心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世代相传的精神历经磨难而永不磨灭,它们哺育了整个中华民族并成为使其不断向前的内驱力。在国际环境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更加应该利用好这些几千年来锤炼出来的传统美德并使之不断坚定、升华。 
爱国主义精神、仁爱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将这些宝贵的精神的给予继承与发展。传统的教育媒介多拘泥于理论说教或填鸭式灌输,教育效果不佳,甚至使受教育者心生厌恶,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十年的《感动中国》之路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只有让榜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润泽我们的心灵。《感动中国》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人生等多个方面的道德准则,完美地体现了传统美德与时代的结合,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体现。此外,《感动中国》利用
中央电视台这个有利的媒介,逐渐使榜样教育走下神坛,回归平民化与生活化,使其更具有时效性和大众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人物素材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进而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最终达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提供海量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检索服务。
本论文由代写论文网整理提供 https://www.dxlwwang.com/
需要专业的学术论文资料,请联系我们客服
本文地址:http://www.dxlwwang.com/jiaoyushuoshi/2245.html
论文关键字:中华民族 传统美德 传承与发展 拓展与深化 《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