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选题缘由:
民国时期是回族教育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在近代以前的回族教育中,经堂教育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清末以来,伴随着一系列的革新运动,新式回族教育 始萌芽。进入民国时期,随着教育变革的不断推进,新式回族学校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逐渐普及。在回族教育的变革过程中,教育经费来源的变化十分显著。在传统的经堂教育中,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靠于教民的供给以及清真寺的寺产收入。而在新式回族教育下,由于课程增加、师资增加、实行分级教学等原因,原先经堂教育下依靠教民供给和寺产收入的经费筹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要。由此出现了或由地方乡绅捐助,或由群众集资,或由捐税支给,或由官方划拨等多种经费筹集方式。回族教育的经费来源开始变得多元化、复杂化。因此对民国时期新式回族教育推广以后的回族教育经费来源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
由于回族民众在国内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回族研究的史料相对分散,特别是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由点及面涉及多个地域的研宄时,史料搜集的难度体现的尤为明显。这给民国时期新式回族教育经费的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己有的成果也大多是对特定地区经费状况的讨论,并不能全面反映民国时期新式回族教育经费的全貌。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民国时期的回族报刊、游记、方志、碑记、档案等相关史料,对民国时期的新式回族教育经费的来源作较为全面的论述,以弥补学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
二、史料
在论文的写作之前,笔者对民国时期回族报刊有较多的关注。在研读回族报族教育经费问题的报道进行了搜集与梳理。此外,笔者还搜集了其他资料作为补充。以下是对论文基本史料的简要介绍:
刊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量关于民国时期回族教育的报道,而新式回族教育经费问题往往是这些报道关注的焦点。
(一)回族报刊
回族报刊是专门针对回族及其宗教文化进行报道与研究的中国回族穆斯林报刊。这类报刊的内容多以阐发伊斯兰教义,宣传回族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倡导民族教育及文化交流,宣传爱国爱教思想,团结各地回族民众,传达各地回族消息为主。回族报刊萌芽于清朝末年,在民国时期走向繁荣。与民国之前的回族史料相比,民国时期开始兴起的回族报刊以多视角、多领域对当时的回族社会进行了的集中性、客观性的报道,汇集了当时回族社会的主要史实,这为民国时期新式回族教育经费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史料。
(二)游记
西北地区是回族民众聚居的主要地区,民国时期一些人对西北地区实地考察后写成的游记对西北地区一些新式回族学校的经费筹集状况进行了细致描述。这部分著作包括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马鹤天的《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等。
(三)方志
民国时期的方志较少涉及新式回族教育经费的筹集记载,笔者仅在马福祥、陈必淮主修《朔方道志》发现马福祥对宁夏新式回族教育经费筹集中所作贡献的记载。
(四)其他史料:
以上是笔者所依据的主要资料,此外像《西北民族碑文》、《中国教育行政第四讲》、《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等也是本文引用的重要史料。
.......................
第一章回族教育形态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回族教育的渊源及其在古代的发展
元明之际,回回民族逐渐形成。在回回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回回民族的教育也在萌芽和发展。从时间上看,回族教育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在唐、宋、元时期从阿拉伯、波斯等国来华的穆斯林番客们就在他们家庭中进行着伊斯兰教的宗教教育。回族先民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带领后代参加宗教活动等方式将宗教知识传授给后代,使自己能够在中国延续,并一代代保持伊斯兰教文化传统。①此夕卜,唐代以来,回回民族的先民为适应中国环境,还通过自学或通过官方创办或穆斯林集资兴办的有穆斯林子弟就学的学校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学。其结果增加了穆斯林子弟入仕的机会,造就了一批回族官员,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回族先民的文化素质。
在元代,随着回回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回回民族的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元世祖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八月设置回回国子学: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夏五月,尚书省臣言:“亦思替非文字宜施于用,今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能通其字学,乞授以学士之职,凡公卿大夫与富民之子,皆依汉人入学之制,日肄习之。”帝可其奏。是岁八月,始置同回国子学。②回回国子学是元政府为了培养译员专门设置的机构,但这个回回国子学估计不久就解散了。③元仁宗元祐元年(1314年)四月,元政府又设立回回国子监:仁宗元祐元年四月,复置回回国子监,设监管,以其文字便于关防取会数目,令依旧制,骂意领教。
........................
第二节清末民国时期新式回族教育的产生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新式教育在民族觉醒中开始萌芽。戊戌变法以来的教育制度革新思潮也开始影响回族社会。与此同时,经堂教育的弊端开始越加显现。因此,回族中的有识之士,纷纷顺应潮流,开始改良经堂教育,兴办新式回族学校。早在1904年前后,江苏回族文人宗琼率先创办了新式回族学校“穆原学堂”。在这之后,回族商人郭寒臣在河南开封创办了 “私立养正小学”,蒋森书在江苏南京创办了 “钟英小学”,马六舟在黒龙江齐齐哈尔创办“清真两级小学”,安铭在北平创办“宛平民立初级小学”,等等。这其中以王宽办学最具有代表性。1907年,王宽从土耳其等国考察教育回国后,与王友三、达浦生诸阿匍在北平创办回教师范学堂。1908年王宽又与马邻翼等人北平牛街礼拜寺共同成立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后于1912年为京师学务局所接受,改为官办。自王宽等人在牛街办学之后王宽兴学之后,新式回族学校在各地出现,以致“全国各地凡有回民之地,几于莫不有回教小学之设。”
新式回族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普通教育和半宗教半普通式的教育两类。它们与传统的经堂教育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上的不同。经堂教育主要教授与伊斯兰文化有关的课程,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及伊斯兰教知识等。新式回族普通教育课程一般包括国语、算数、党义、历史、地理、卫生、劳作、体育、音乐等,另外包括一定数量的宗教课程。课程的多寡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师资力量的状况而定。半宗教半普通式的教育包括古兰经注、圣训、阿拉伯文学、文法、理学、语理、教法、教史、伦理学等宗教课程,以及社会学、国文、历史、地理等普通教育课程。
.........................
第三章新式回族教育经费筹集中的私人捐助.........14
第一节马步芳与青海新式回族教育的经费筹集.....14
第二节马福祥与新式回族教育的经费筹集..............19
第三节马鸿逵与宁夏新式回族教育的经费筹集........23
第四节其他私人捐助行为........................................26
第四章新式回族教育经费筹集中的捐税收入...........28
第一节古代捐税收入对教育经费的作用....................28
第二节近代以来捐税收入对教育经费作用的增强......30
第三节民国时期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捐税收入在新式...32
第五章民国中央政府对新式回族教育经费的支持........45
....................
第四章新式回族教育经费筹集中的捐税收入
第一节古代捐税收入对教育经费的作用
唐朝前期,国家的财政收入以租庸调、户税、资课为主,这也成为国家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租庸调成为唐朝前期最主要的财政来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化水平尚不高,受教育比例远不及后。受教育人群多为拥有良好经济条件的社会上层。因此,教育经费通过私人筹集就能基本完成。而到隋唐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平民子弟开始接受教育,使得社会的受教育比例不断攀升。在此种背景之下,原来的教育经费筹集方式己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经费的筹集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化,复杂化。隋唐时期,随着教育制度化程度的提高,国家财政与教育的关系愈加密切,捐税收入在教育经费筹集中的作用开始变得越加明显。
租庸调收入除一部分入京库、京仓外,其余支出于官禄及诸司粮料、县官禄及递粮等项。其中与教育经费相关的项目有官厨粮料、官禄及诸司粮料、道州官员课料、州县官禄、边远小州官料等项。户税由户部根据“以支定收”的原则制定,其支出主要用于外官的月料及公解、邮递、传译等。在所征收户税中,州县学的行政费用和各州县教师的月料为一项教育开支。此外,各州每年举行乡饮酒礼,送乡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时,这些贡生们旅途中住骚站的费用,也是一项开支。除租庸调和户税外,资课也是唐朝前期的一种国家财政手段。资课收入因用于中央及地方官学,也成为唐朝前期教育经费的来源之一。中唐以后,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成为唐代后期主要的经济手段,此外,唐政府还实行盐铁专卖、榷酒、榷茶、除陌等措施来增加收入。
..........................
结语
总之,在民国时期传统的经堂教育弊端不断显现,新式回族教育的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的背景之下,回族教育经费的筹集方式由经堂教育下教民捐赠、清真寺寺产收入的单一筹集方式开始向更加多元化筹集方式转变。这其中经堂教育下的筹集方式仍在新式回族教育中延续,私人捐助与地方政府领导下的捐税收入开始成为新式回族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民国中央政府也改变了前期对新式回族教育发展的忽视态度,在1935至1946年间设立边疆教育经费,对新式回族教育有所投入。但是,在这其中,教民捐赠、寺产收入力量有限,私人捐助缺乏延续,地方税制反复无常的变化使得捐税收入对新式回族教育的投入并不稳定,中央政府的边疆教育经费只针对边疆地区而且还要兼顾其它民族教育。因此,民国时期的新式回族教育并未形成较为稳固的经费体系,这直接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从地域上看,由于回族民众在全国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经费的筹集也不尽相同。在回族民众较为集中的西北地区,由于长期处在回族军阀的统治之下,经费的筹集打上了打上了很深的个人印记。马步芳、马福祥、马鸿逵等回族军阀较为重视本民族的教育发展,利用手中的权力对新式回族教育经费的筹集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们在筹措的经费大都来源于对民众的剥削,兴办新式回族学校的压力最终转嫁到了普通民众身上。在个人独裁的统治下,剥削来的教育经费所得被移作他用的情况很普遍,这严重制约了西北地区新式回族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略)
提供海量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检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