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教育论文,顾名思义,“论文”是指专深而有系统的学问,是指研究、讨论教育领域问题的文章。教育论文发表就是专门对教育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教育者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将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有组织、有计划的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者在此基础上将之转化为学生内在品质的活动。因为道德教育在学校开展的各项工作中都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所以对于道德教育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毫不夸张地说,从三皇五帝开始,道德教育便作为一种重要的形式活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并一直将此延续到今天。由此可想而知,当代学校道德教育中所呈现的内涵无不是我国几千年来道德教育的缩影。当然,中国每一次道德教育的变革,都是从中小学开始的。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历程来看,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获得的道德知识基本形成了整个人生阶段的发展轨迹。因此,这一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的成败至关重要。而学校德育要想在学生成长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教育者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对学校德育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也是时势所趋。当代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变迁作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史的一个基础课题,虽然只是教育发展史和改革史上的冰山一角,但由于道德作为人性发展的基础,对其变迁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党和国家在每个时期对道德教育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德育工作者也会对道德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做出理性的分析,这些研究包括各种纬度,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本课题是建立在综合理论丰厚底蕴之上的,在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变迁的基础上,分析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的原因和特点,总结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虽然本课题对于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充分的地方,但本次研究尽力做到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思路和借鉴。
1.2 研究现状
学校道德教育一向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热衷研究的领域,与其相关的研究更是不计其数,但在其变迁的研究上确是屈指可数。大致分以下几个视角进行研究:
1.2.1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发展史的研究
对于学校道德教育发展史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将其分为当代和现代的研究。易连云认为学校德育的使命在于感知自我,充分把握世界给予我们的意义,直击和破解被隐藏良知。景光仪的硕士论文对西方标志性的四种学校德育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不论是认知上的道德发展模式还是价值观判断的价值澄清模式、亦或是行为主义提倡的社会行动模式、甚至是体谅模式等,对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的建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分析西方当代的德育模式,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当代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走向,并以此为基础奠定我国德育现代化的进程。陈美英认为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要及时借鉴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模式来解决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价值缺失以及道德淡漠等问题。龙宝新认为道德教育范式正在从灌输模式走向学习模式,道德学习模式将以多种方式为契机教化生态型德育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中生根发芽。道德学习模式虽是对灌输模式的更正和修改,但它还是要以灌输论为基础,从中寻找自己的理论支撑点。道德学习模式从人的本能和直觉出发,注重人文关怀,理性面对非确定性的事物,道德生态文化是道德学习范式的最高追求和理想状态。
..........
第二章 当代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的阶段
2.1 建国十七年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初步形成
建国后 17 年,我国学校道德教育进行了许多积极可贵的探索,开展了“五爱”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由于新中国所面临的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和政治上选择了“苏联的革命后发展模式”。①我们的德育工作确是出现了照搬苏联德育模式的教条化和形式化的倾向,存在着日益拔高的政治化的情结,淡化了德育本身的特点和固有价值。在 1949 年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依据教育方针的指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为国家服务的建设人才;依据教育的任务,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内容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学校教育已开始步入新民主主义的发展阶段,对新中国学校德育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爱”德育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五爱教育”的指导思想既反应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基本规律,也符合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进入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5 年国务院对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分别做出了指示:小学阶段的教育不仅要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还必须把握节奏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中学阶段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成员。到了 50年代后期,国务院在教育工作会议上对党的教育方针做出了进一步的指示:我们的教育从根本性质上讲是属于无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因此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满足无产阶级的需要。然而无产阶级政权不是纸上谈兵的政权,是紧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政权,更是与广大劳动群众密切配合的政治,因此,做教育的落脚点就在于走进生产生活②。这一教育方针实际上就是这一阶段德育的指导思想,但遗憾的是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我们并没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德育思想的贯彻执行。
...........
2.2“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扭曲
进入 60 年代中期,历时 10 年的“文化大革命”一触即发,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学校德育在这场劫难中一度限于瘫痪状态。总体来讲,“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学校德育扭曲发展的时期,也是学校德育发展最艰难的时期。从 1966 年开始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是我国“极左”思想严重泛滥的时期。这一时期在“左倾”主义的误导下,学校道德教育已偏离了正常的运行轨迹。当学校德育在肯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候,实际上是对“五爱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间接否定。由此,在“左倾”思潮的推动下,学校德育的指导思想演变为“德育要革命”。“德育要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这一时期学校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与其总的指导思想相一致的是“以无产阶级为纲”和“反修防修”的思想。这三个指导思想通称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德育要革命”思想的指导下,教育者试图将德育知识走向革命性和现实性,但是在不经意间破坏了道德教育知识的完整性和联系性。学生德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快速的提高思想觉悟,反而造成教育者传递知识和受教育者接收知识之间的双重错位。教育者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在此过程中得不到丝毫的提升,反而将传递的德育内容推向了假、大、空的边界。尽管“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对学校教育的指示中提出“以学为主,兼学别样”①,培养反修防修的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但是在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中学校德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学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基本丧失。
...........
第三章 当代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的特点....17
3.1 理念变迁:从“无人德育”到“生命德育”.......17
3.1.1 改革开放前的“无人德育”.....17
3.1.2 改革开放后的“生命德育”.......18
3.2 走向变迁:从政治化到生活世界..........18
3.3 目标变迁:从“臣民”到“公民”......20
3.4 学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变迁:从确立、弱化到巩固........22
3.4.1 建国十七年德育地位确立...........22
3.4.2“文化大革命”德育地位弱化....23
3.4.3 改革开放时期德育地位重新确立和巩固.....24
第四章 当代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的原因......25
4.1 社会政治的影响...........25
4.2 社会经济的影响...........26
4.3 家庭德育的影响...........27
4.4 现代媒体的影响..........29
第五章 当代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31
5.1 逐步回归德育的本义............31
5.2 逐渐与核心素养教育相结合.........32
5.3 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相结合..........33
5.4 传统性与现代化相结合.......35
第五章 当代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基于历史学的考察,从当代我国学校德育的变迁历程中,我们还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
5.1 逐步回归德育的本义
回顾德育发展的历程,我们知道德育不是先验的。在社会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德育逐渐被赋予意识的形态,具有了稳定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功能。但与此同时,德育逐渐走向形式主义,而疏离了德育的本义。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尽快恢复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升学校德育的效率,很多德育价值被外化、简化为各种道德规范和准则。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中小学年龄段进行的道德教育,可以说是在对各种相对抽象的道德价值进行处理后,使其演化为具体的益于理解和执行的道德规范。这样的具体化的行为规则既有利于当时的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细微指导,也有利于教育者对学生的具体道德行为做出评价。但随着学生生活的丰富和理性水平的提高,学校仍将规范化的准则和信条等同于德育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更多的管束和惩罚,而未能体现学校德育的教育性和育人性。因此,在整个德育的过程说,随着学生心理的逐渐成熟,学校德育中充斥的各种行为规范,让学生时刻感觉到这是一种压制和束缚,从而对学校德育的实施产生了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学校德育中内涵的雷锋式的精神时刻督促着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这样的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使得学生以为道德就是自我牺牲、道德就是高山仰止、志存高远,以至于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以国家以集体为行动标准和价值准则,而不能偏离真正的社会和集体。虽然,在此过程中,学校德育也时刻强调学生要在不牺牲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维护集体利益。但这大多是基本的行为准则和示范标准,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着这样的影响。在《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我们知道孔融是作为亘古不变的榜样供学生学习的,学校期待学生个个成为那个让梨的孔融,但殊不知这已经违背了集体利益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前提,可想而知在这样以公为大的高标准下,谈私似乎是可耻的。

..........
结 语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在历经数千载的风云变幻中,时而沉寂、时而辉煌,直到今日的巅峰状态。回顾学校道德教育的变迁之路,可以将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整个发展历程看成是一个新生儿的不断成长的过程。虽然,期间也经历了诸多的不美好和不如意,最终都转化为其前行的不竭动力。而如今学校道德教育在困境中不断求索改革的路径,反躬自省整个学校德育变迁的历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当今学术界对于学校道德教育领域发展变化的分析更是发展到了无穷尽的阶段。孙少平《新中国德育 50 年》系统勾勒了我国学校德育的整个轮廓、经验和教训,被称为我国学校进行道德教育工作的百宝书。纵观当代我国学校德育的发展历程,国家对学校德育的研究和探讨一直占据着中心地位,指导着学校德育的发展进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家根据当时社会发展和政治的需要,制定了与之相匹配的道德教育指导思想、内容和发展目标。这些指导思想和内容以及培养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并且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调整和更新。在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变迁中,无论是取得的辉煌的成就还是历史留下的惨痛教训,对于今时今刻的我们来讲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的研究,目的在于客观评述建国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目标和基本特征,并努力从历史发展变迁的整体脉络中探究当代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的特点、原因和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略)
提供海量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检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