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硕士论文 > 农学硕士论文 >   正文

可持续生计资本对牧民收入影响农学研究

添加时间:2018-08-18 20:15:52   浏览:次   作者: www.dxlwwang.com
专业论文资料, 搜索论文发表论文代写论文网为你解忧愁!详情请咨询我们客服。
获取免费的论文资料? 欢迎您,提交你的论文要求,获取免费的帮助

本文是一篇农学硕士论文,农学专业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学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至今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GDP 总量从 1978 年的 3645.2 亿元增加到 2016 年的 744127 亿元,按 1978 年可比价算,增加了 30 倍左右,年均增速达 9.4%,GDP 在世界的排名持续上升,2010 年我国就已跃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均 GDP 也由 1978 年的 381.23 元增加到2016 年 55412.49 元,按 1978 年可比价算,增长了 22 倍左右,年均增速达 8.5%,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然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却远远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常住人口可支配收入分别从 1978 年的 343.3 元和 133.6 元增加到 2016 年的 33616 元和12363 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加了 16 倍和 15.2 倍,年均增速仅为 7.6%和 7.4%。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消费的增长,进而导致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 2020 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目前城乡居民的收入现状及特征来看,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在农村牧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确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利农政策以及“多予、少取、放活”的农业方针。2004-2017 年连续十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均是以“三农”为主题,特别是我国 2017 年新发布的主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着重强调了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保障农民增收。近些年国家对农民增收的高度重视使得我国的农民收入整体上实现了快速增长。然而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与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状况相比,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即农民收入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尚未收敛、贫困落后地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已然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从 2012 年开始出现明显回落,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出现的新特征,这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趋缓,更表示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经济增长动力开始转换。在此背景下,农民收入的增长也出现趋缓的现象,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何使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本研究总目标是拟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在梳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牧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牧民收入结构以及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以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框架为指导,深入剖析影响和制约牧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入户跟踪调查获得一手数据,实证分析牧民收入水平及收入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探讨促进内蒙古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路径,以期能为相关决策及研究提供参考。具体目标可以分为:第一,系统分析研究内蒙古牧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牧民收入结构以及牧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有助于从宏观上判断内蒙古牧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第二,以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框架为指导,构建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指标体系,并依据该指标体系深入剖析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关键因素。第三,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内不同区域的牧户进行跟踪调查获得一手数据,实证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内蒙古牧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为提出合理有效的增收途径提供微观数据支撑。第四,在结论性述评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牧区牧民增收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内蒙古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
.........
 
2 文献综述
 
2.1 农牧民增收研究
收入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中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世界各国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为我们开展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参考基础。国外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已经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国外有关农民增收的研究多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开展的。发展中国家农民增收的理论研究没有统一的经济理论框架,它的形成同步于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轨迹。20 世纪 40~60 年代是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由于忽视了农业本身发展的积极作用,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城乡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平、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发展缓慢等。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发展经济学家们逐渐纠正了对农业的偏见,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特别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理论的研究产生了许多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斯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还有库兹涅茨的倒 U 型曲线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源理论、李斯特的农业残缺状态理论、阿玛蒂亚 森的可行能力理论等。
..........
 
2.2 可持续生计与农牧民增收
可持续生计方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评价贫困的方法,是一种为理解贫困深层次原因提供多种解决方案的集成分析框架。该方法被广泛的用于当今有关贫困和农村发展的研究中(Glavovic andBoonzaier,2007;Meinzen and Adato,2008)[76]。在我国也有诸多学者将该方法用于分析“三农问题”。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 Livelihoods)的研究最早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阿玛蒂亚·森(Sen) 及 Chambers 等人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其概念首次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的报告中,所谓“可持续生计,指个人或家庭为改善长远的生活状况所拥有和获得的谋生的能力、资产和有收入的活动”。随后其他学者和机构也分别对可持续生计的概念也进行了界定:Chambers and Conway(1992)[77]认为“生计是一种谋生方式,这种谋生方式是建立在能力、所拥有的资产以及生产活动的基础上。”Scoones(1998)[78]则认为可持续生计是可以在各种压力及打击下能得到恢复的生计,同时能够在当前或未来不断保持甚至加强其各种能力及资产的情况下又不损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生计。英国国家发展署(DFID)(2000)[79]也对可持续生计概念进行了界定,与 scoones 的定义的内涵基本一致。”其中被广泛认可的是 1992 年由Chambers 等学者提出的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并被视为可持续生计框架的研究起点,同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将这一概念引入其行动议程,提出把稳定的生计作为消除贫困的首要目标。
........
 
3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26
3.1 相关概念界定 .......... 26
3.1.1 牧民 .... 26
3.1.2 牧民收入 .......... 27
3.1.3 可持续生计 ........ 28
3.2 理论基础 .... 28
3.3 理论分析框架 .......... 35
3.4 本章小结 .... 39
4 内蒙古牧民收入演变历程及特征分析 ..... 41
4.1 牧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分析 .......... 41
4.2 牧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分析 .......... 46
4.3 牧民收入的差距变化分析 .......... 51
4.4 牧民收入增长特征总结 ............ 61
4.5 本章小结 .... 63
5 牧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65
5.1 牧民增收的分析思路 .... 65
5.2 牧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68
5.3 本章小结 .... 75
 
7 促进内蒙古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通过对牧民收入水平及收入来源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目前影响牧民增收的因素复杂多变,既有牧户生计资本等微观层面的因素,又有政策制度等宏观层面的因素,也正是如此,使得目前牧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存在诸多困难。本章将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牧区的特殊性,结合牧民增收的影响因素,探索牧区牧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
 
7.1 明确牧民增收目标,完善牧民增收思路
探索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措施,首先必须先明确牧民增收的目标和内涵。第一,牧民增收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确保牧民收入整体提高即总量增收。整体提高既包括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牧民收入的提高;也包括同一地区内部不同牧户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要注重贫困牧户收入水平的提高,避免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总而言之,要保证各个地区牧户以及不同牧户群体都实现收入的增长。只有实现牧民收入的整体提高,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并实现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166]。第二,要注重持续稳定增收。从前文对牧民收入增长特征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牧民增收表现出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牧民增收更要注重“持续”和“稳定”。在促进牧民增收的过程中,外部宏观因素主要是起导向作用,关键还是内部动力机制即对牧户生计资本的完善,国家的政策制定也要以增强牧民的发展能力为主,否则如果牧民自身发展能力不强,外部政策对牧民收入的带动也仅是在短期内发挥作用。因此选择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必须在分析牧民收入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牧民增收的发展能力,实现牧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167]。第三,要注重牧民收入结构优化。牧民增收目标及内涵除保证收入总量持续稳定增加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收入结构的优化。如前文分析,牧民收入来源结构非常单一,以畜牧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占了绝对主导地位,即牧区牧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畜牧业收入,而牧户的非畜牧业收入来源中占比最大的还是国家给予的转移性收入,其余两项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较小,甚至为零,呈现出极不合理的收入来源结构。探索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还要全面实现牧民收入结构的优化。
\
.........
 
结论
 
我国要在 2020 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草原牧区作为我国生态地位较重要、经济发展较滞后、贫困人口比例较高、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以牧区草原生态继续退化、畜牧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牧民持续增收趋缓为主要特征的“三牧”问题愈加凸显,其中牧民增收问题是“三牧”问题的核心。因此全面分析制约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影响因素,研究如何有效促进牧民增收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基于此,本文以内蒙古草原牧区的牧民为例,以促进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为出发点,以可持续生计资本为视角,重点关注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框架内的生计资本等微观因素和政策与制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宏观因素对牧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并据此提出促进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牧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从牧民收入的增速来看,牧民收入年度间的增长幅度波动极大且近几年增速明显趋缓。究其原因,粗放经营的传统畜牧业仍然靠天吃饭,导致畜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由此使得牧民收入也极不稳定。同时,受牧区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牧民的生产生活支出成本远高于农民。另外,牧民增收的速度大部分年份都低于国民经济与财政收入的增速,这说明牧民增收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以上分析均表明牧民增收已进入瓶颈阶段,当前牧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更为艰难。其次,通过对 2000-2015 年牧民一、二、三级收入结构的分析得知,牧民的收入来源总体上呈现出以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其余收入为辅的收入格局。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比逐年下降,但依然是牧民的核心收入来源,且以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依旧是牧民的核心收入来源;工资收入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有所波动且工资性收入差距成为内蒙古牧民与全国乃至其他省市农民收入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转移性收入的增速最快,一跃成为牧民收入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三牧”问题的重视及 2011 年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出台;财产性收入在牧民收入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小,还没有成为牧民增收的动力源,原因在于牧区投资渠道较少,草场流转等制度体系不完善。
..........
参考文献(略)

提供海量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检索服务。
本论文由代写论文网整理提供 https://www.dxlwwang.com/
需要专业的学术论文资料,请联系我们客服
本文地址:http://www.dxlwwang.com/nongxue/6793.html
论文关键字:农学硕士论文 可持续生计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