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社会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每年的毕业季也是毕业生的失业季,找工作似乎一年比一年难,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刷新纪录,2016 年毕业生人数甚至高达 765 万,比 2015 年增加了 16 万,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还存在着许多令人痛惜的不公平现象,“双标”似乎总是以一种微妙的形式发挥着作用,就业市场上更多的岗位偏向于男性,甚至是传统的所谓女性擅长的领域(财务、行政、秘书等)也都纷纷倾心于男性,企业招聘岗位要求中的只限男性的明文规定总是把大批的女性排除在外,这类现象屡见不鲜,不禁让人感慨,难道普遍认为女性能力不如男性吗?不仅在赤裸裸的职场中,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女性似乎永远没有男性受青睐,即使男性和女性在某方面表现成就相等,也会被不等的对待,在比较二者的能力时,人们总会不自觉的启用不同的标准去判断。除此以外,要想成功得到企业的 offer,还需要在面试之前完成企业的人才测评,虽然不同的企业采用的人才测评里,具体的测试题目千差万别,但需要考量的候选人的能力和素质本质上是一样的,用人单位对于同理心的测量在近几年愈发普遍,不管具体的工作岗位是否一定需要具备高的同理心,拥有较高同理心的候选人往往更受欢迎,但是高同理心的人并不一定在具体的工作能力上就很强。但是人们似乎总是将这些能力强之类的评价与高同理心联系在一起。类似以上职场中的情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在人际互动中,大多数的互动情境都避免不了对参与者之间进行相互比较或对比,比较他们的特质和他们的行为,这样就导致我们所作出的关于我们自己和他人的这些方面的评价都带有相比较的特征。例如,我们会比较一次考试的成绩,以此来衡量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怎么样,我们也会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初次见面的人有一个大致的外表比较等。这些所做的比较并不总是明确的,但是没有这些比较的话,我们想要对我们每天日常的社会互动所接收到的大量的信息作出推断是很困难的。这些比较中,有一些比较结果会直接导致等级秩序的形成。对待相同的事情,不同的人,我们会使用不同的标准,这一双重标准(有时甚至是多重标准)的使用或许是以人们所具有的多样化的地位特征(如,性别、种族、民族、社会经济背景、个人品质等)为基础的,并且这一双重标准(甚至多重标准)的使用或许被用来推断一系列的个人特质(如,能力、道德、心理健康、犯罪行为、公民的适应性等)。例如,在许多国家,运用不同的标准决定难民地位的授予是司空见惯的,授予条件取决于申请者的民族而不是他们相对的客观资格条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 Foschi(2015)双重标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检验双重标准的激活机制在中国文化系统里的解释力,同时在其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同理心是否也会导致不同标准的激活,从而导致对受评者能力评定的不同,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受评者的性别、同理心与其能力评定的关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双重标准的运行机制。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本研究继续沿着 Foschi(2015)的实验研究的思路,扩大以往期望状态论中的人际互动范围,延伸运用情境,自我并不参与任务的表现,仅仅是作为评价者①(evaluator/assessor)评价群体里其他两人(受评者)的能力水平,并且将地位特征进一步分类细化,研究当地位特征与能力并不直接相关时的双重标准的运作,以此增强理论的现实关怀;不仅如此,还引入一直被期望状态论研究框架所忽视的人格特征中的同理心这一变量,深入探讨人格特征的同理心是否也影响对能力的评定,并因此激发不同标准的使用,这一研究的创新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对其做过实证验证,因此本研究对于双重标准论和人格特征论的发展和延伸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本文对 Foschi 的实验进行复制性研究,在中国的文化系统内,验证其结论的适用性,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双重标准理论的延伸,使其理论更具有现实的包容和关怀,解析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在找工作还是升职的过程中等一系列的不公平的现象或无意识的双重标准的使用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社会不平等秩序或状态的形成和维持,为其提供理论的参考。
.......
第 2 章 文献回顾
本文整个研究主题的研究视角都是基于期望状态论(expectation states theory )(Berger and Webster, 2006; Berger et al., 2014; Bianchi , 2010)框架下的双重标准论(doublestandardstheory)和人格特征论(personalcharacteristic theory)的结合,以此独特视角出发,审视评价者基于受评者(performer)的性别(gender)和同理心(empathy)对其能力评定(inferringcompetence)的影响。双重标准论是期望状态论的发展和整合,而期望状态论的整个核心观点都体现在地位特征论(statuscharacteristic theory)中,双重标准论与地位特征论相互联系和关联,人格特征论是地位特征论的延伸,但他们最初都是由符合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发展而来,为了更清晰的展示本文性别和同理心对能力评定影响的立论基础,将相关理论脉络梳理如下:
2.1 性别
关于性别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研究历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和完整的体系,各学派众说纷纭,理论庞大松散,Foschi 著名的双重标准理论下性别的理解沿用其理论来源期望状态论里的研究。性别在本文的研究视域下代表的是一种泛化的地位特征,“地位特征”在地位特征论中被定义为任何有价值的社会性特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完成任务的能力),是围绕个体的信念和期望组织起来的任意特征,也就是对个体作出不同评价的性质,是任何能将个体区分成为不同地位的特征。这一特质或属性至少由两种水平构成(e.g.声望:高和低两种水平),一种水平比另一种水平更积极。地位特征分为泛化的(diffuse)和具体的(specific)两类。这个区分取决于普遍期望与特殊期望之间的差异,如果期望被应用于某些具体明晰的情境中,那么期望就是特殊的(阅读能力),如果期望不是限制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而是应用于无限范围的情境中,那这种期望就是普遍期望(智力)。如果一种特征包含两种或者三种不同的评价状态,那它是一种具体的地位特征(specific status characteristics),而且与每一种状态相联系的是一种不同的期望状态,即具体的地位特征代表了人的某种单一能力或行为;泛化的地位特征(diffusestatus characteristic),其每种状态都与一整套(即多个)具体的特征相关联,并且对应着一个具有同质性评价的概化期望状态(generalized expectation states,GES)(赵德雷,2011)。
........
2.2 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也称“共情”“共感”“共鸣”等,这一外来名词最早源于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Tichener , 1909)提出的,继 Tichener 提出这一词之后,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发关注,之后一些心理学家如 Egan(1975)、Ivey、Sivek-Downing(1987),陆续丰富了“同理心”的相关理论。本研究中对同理心的关注也是基于期望状态论的研究框架下,Driskell 对应地位特征论提出的人格特征的相关理论。由上一节对性别的理解可知,性别作为一种泛化的地位特征实质上是社会属性的特征,Driskell(1982)对应地位特征论提出还存在个体人格属性的特征即人格特征,也就是说存在某一特征,有着不同的评价状态,总有被人喜欢的、积极的一种状态和另一种相反的不被人喜欢的状态,具备该条件的,即为有价值的个人特征(如诚实(honesty)、仁慈(kindness)、同理心(empathy)、友好(friendliness)和责任(responsibility)),有价值的个人特征不代表任何表现水平的意义,不对应任何具体的或一般化的任务期望。因此,个人特征处于被人喜欢的状态时(对应的为有同理心的或诚实),并不代表有着较高同理心的人或诚实的人就会在类似于数学或运动方面比较低同理心或不诚实的人表现更优秀,但人们一般会更希望,更渴求拥有某有价值的人格特征的一个状态水平,不希望拥有另一个状态。正如地位特征论的文化系统前提假设,在我们的文化系统里,我们更偏爱诚实的,友好的,有责任心的,善解人意的,类似于偏爱白人男性。Driskell 还在理论(Driskell , 1982)里对人格特征和人格特质作了重要区分,人格特质往往指的是跨情境的,能影响大多数个体参与的互动的,并且能够由一系列专业笔试测试出来的个人属性(如,独裁主义或者内外向);相比较而言,人格特征是有情境的,并且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呈现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受个体控制。
.........
第 3 章 研究设计 ......... 17
3.1 研究思路.......... 17
3.2 研究假设.......... 17
3.3 研究方法.......... 19
3.4 变量操作化......... 20
3.5 实验设计.......... 22
3.6 本章小结.......... 27
第 4 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28
4.1 受评者的性别对其能力的评定没有显著影响 ...... 28
4.2 高同理心的受评者所得到的能力评定更高 ....... 30
4.3 受评者的性别对同理心与能力评定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 ............ 34
4.3.1 性别的调节效应显著....... 34
4.3.2 女性的同理心对能力评定的影响更大........... 35
4.4 本章小结.......... 40
第 5 章 结论及讨论 ........ 41
5.1 结论............ 41
5.2 讨论............ 42
第 4 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第三章三大类五个实验情境中决策表的填写结果以及访谈的分析,剔除不合格的 18 个无效数据。不合格的数据的情况是:3 个明确表达对于本实验研究目的的怀疑,4 个误解了实验说明,没有理解所需完成的任务,11 个数据结果明显表示对于实验的不重视,敷衍迹象严重。因此,接下来的结果分析的有效来源仅包括 102 个有效数据,其中来自女生的有 50 个数据、来自男生的有 52 个数据。
4.1 受评者的性别对其能力的评定没有显著影响
我们按照实验情境的分类和实验步骤,首先检验 Foschi 在 2015 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在中国,评价者面对成绩相当的两位受评者时,性别这一地位因素对受评者的能力评定是否有显著的影响,评价者是否对男性的评价标准比女性更宽容。在此,我们对实验数据用 SPSS 进行了统计分析,做性别的均值比较和独立样本 T 检结果如下:表 4.3 数据结果显示在显著性 95%的水平下,评价者对男性和女性的能力评分差异 P=0.556>0.05 和职位的适合程度评分差异 P=0.314>0.05 都不显著,结果推翻了假设 1。说明在男女成绩相等时,评价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偏向,给出的能力评分和职位适合程度的评分无显著差异。表 4.2 和表 4.3 中,评价者给性别不同的受评者的能力评分之差 0.19 和职位适合程度评分均值之差 0.33,这一微小差距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太少,数据的随机误差造成的,不能说明评价者的性别偏向。该结果很好地验证了 Foschi2015 年的实验在中国的解释力,当一男一女两位受评者竞争同一个有价值的职位,评价者可利用的用来对受评者能力做出评定的信息只有客观的表现水平和显著的性别差异时,受评者的性别对其能力评定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在中国文化系统里,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男性比女性更有能力的地位信念已经不那么强烈,大多数被试存在刻意反对过去的性别不平等或对女性的歧视观念,倡导男女平等或者“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并不影响在具体情境中对其能力的判断,评价者更多的可能看中的是客观的学术成绩,而这一客观资质两位候选人是相等的,因此给出的能力评定也相差不大。

..........
结论
双重标准理论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某一特征不同的受评者以相似的水平完成某一有价值的任务时,这一表现水平的评定标准会受这一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在Foschi 的双重标准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基于性别、同理心的双重标准对能力评定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这一影响的背后,双重标准的作用机制。本文首先对2015 年 Foschi 的相关研究做了复制性检验,即检验受评者的性别对其能力评定的影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解释力;其次在 Foschi 研究的基础上,结合 Driskell 提出的人格特征论,将人格特征论中的同理心运用到双重标准论的理论情境中,检验 Foschi的猜想:人格特征中的同理心是否也会影响对能力的判断,如果有影响,那么在这一影响过程中是否也会激活双重标准的使用,以及双重标准在什么条件下会被激活,以此延伸双重标准论和人格特征论;最后,进一步重点分析评价者除了受评者的同理心这一人格特征,外加性别特征信息可以被有效利用时,二者对能力评定的影响。研究结果验证了 Foschi 2015 年的实验在中国的解释力,当一男一女两位受评者竞争同一个有价值的职位,评价者可利用的用来对受评者能力做出评定的信息只有客观的表现水平和显著的性别差异时,受评者的性别对其能力评定的影响不显著;而当受评者的性别一样,只有同理心不同,其他条件相差不大,评价者又必须对其能力做出评价时,同理心这一人格特征因素就变得显著,影响对能力的评定,评价者对低同理心的人标准更严格,并认为低同理心的人不如高同理心的人能力强,以此保持地位信息与期望的一致,这一研究结果也证明了 Foschi 的猜想;如果受评者的性别和同理心两个特征因素都加入的话,即评价者可利用的信息除了同理心以外,还有性别特征的不同,此时评价者在对受评者进行能力评定时,并没有忽视同理心这一显著的地位信息,这一发现推翻了 Driskell 的猜想,并且同理心还与性别发生了交互效应,共同影响了能力评定,性别对同理心与能力评定的关系有影响,高同理心的女性受评者所得到的能力评定最高,评价者对其的标准最宽松,反之,低同理心的男性所得到的能力评定最低,评价者对其的标准最严格,当高同理心的男性与低同理心的女性相比较时,人们对男性表现出高同理心这一情况下的能力评定标准会更严格。
..........
参考文献(略)
提供海量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检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