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及现代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明显。早在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教育领域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要求各级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①。
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但纵观现如今创业教育现状,情况却不容乐观,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很多学校将创业教育与教育创业二者混为一谈,进而在教学与实践中出现了种种偏离正常创业教育轨道的现象。
一、创业教育与教育创业的内涵、要求及区别
对两种事物的区分,首先应明确的是其内涵与外延的区别,也就是其概念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对其是什么、怎么样有更加清晰的理解与判断。创业教育大潮势不可挡,作为教育者或教育决策者在顺应教育教学大趋势的同时,还应保持冷静的思维,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理性审视。对创业教育及教育创业的区别、实施现状及如何促进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进行探究,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完善创业教育形式并正确评估创业教育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一)创业教育
对于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可先参照其英文表述,即“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翻译过来是创业精神教育或者是企业家素质教育,其落脚点在精神及素质上;而国内学者对创业教育的定义为“创业教育是创新就业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是一种素质教育形式即创业素养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修养为核心。①”其落脚点也是素质,这就要求创业教育是一种学生素质培养的教育。
(二)教育创业
教育创业是为了将创业教育具象化而出现的一种教学方式,即通过教学活动教育学生如何创业。其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创自己的企业,即“培养老板的教育”。这既可以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为社会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因此,其落脚点在于企业的创办。
二、创业教育与教育创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顺应社会发展及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双层驱动下,近几年各大高校纷纷开始了对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短短十几年间涌现了一批在创新创业方面成果丰硕的高等院校,其经验成果也受到其他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热捧。一时间,各种创业教育模式、创业大赛等风起云涌,热闹非凡。但在热闹过后,创业教育究竟现状如何,亟待厘清。
(一)对创业教育观念理解有误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各高校纷纷设置创业课程甚至创业学院,集中资源为创业教育服务,但方向的偏差即对创业教育观念的理解有误却使最终结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部分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对其内涵与本质的把握过于片面,更有甚者直接将其定位为职业培训,进而导致创业教育一直游离在全民教育体系之外。这种另起炉灶,把创业教育当作全新的专业,最终使创业教育走向功利化,变成“老板教育”,变成仅仅为了创业而创业的教育。
(二)对创业教育形式实施的扭曲
目前,对于创业教育的实施形式主要有教授创业教育课程、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及各种类型的创业大赛,如各种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产业园区及“互联网+”大赛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将所学的创业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经验,并在职场模拟与各种比赛的竞争中完善自己的创业计划,使其更有可行性。
但随着各种项目的选拔及大赛的举行,其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纵观近几年的创业项目,其同质性明显,且慢慢变成了少数学生的“演讲比赛”即大家项目大同小异,只要路演的好、甚至表演的好就可以获奖,这种结果直接导致学生对创业的错误理解,以及对社会这个大市场的错误评估。这就好比把学生的创业规划放在温室中培养,而不是直接送到市场环境中去优胜劣汰,最后的结果只会使一些创业项目见到市场的“阳光”就枯萎了。
(三)对创业教育效果评估不正
创业教育按照其自身内涵与本质,所培养的应该是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养及创业能力等素质,这也应该是评价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但现今评价创业教育的指标却主要落在学生创业成功率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业成功还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学校、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因此,评价某个学校创业教育做的好不好就换算成了该校创业成功率高不高。
显而易见,这种对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估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片面的。但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基于创业教育自身的内涵与本质中所涉及的因素大部分都是无法直接测量的,甚至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显现的。无法测量与显现也就无法显示学校的教学效果,也就无法化作继续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动力。于是,退而求其次,使用创业率作为评价指标就顺理成章了。但殊不知,在这种创业率导向的教育下,学生从一入校开始就急于创业、热于创业,却丢失了创业教育最为重要的本质内涵,盲目跟风只会导致创业失败。
三、创业教育与教育创业的融合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
理念指导行为,怎样理解创业教育就会产生怎样的创业教育实践。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指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这就表明创业教育是在全民教育体系内的,应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并要与专业教育及顶层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也是其实质所在。
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切记把其变成只是教育学生创业的活动,应把其目的放在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养及创业能力培养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应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即要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精神、素养及能力的培养,又要对个别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挖掘其创业潜能,点面结合,切实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二)完善创业教育形式
随着各种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及创业大赛的兴起,创业教育似乎总是围绕项目和比赛在进行,这即固化了创业教育模式,又将其外延缩小了。这种对创业教育的理解造成了一提创业教育就等同于参观孵化基地、创业一条街及各种比赛的奖杯等模式,这也使得培养的创业人才技能过关,却缺乏相应人文素养。
因此,完善创业教育形式应把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结合,构建融创业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体系。通过专业课程、融合课程等建立学分制管理,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创业素养。
(三)正确评估创业教育效果
对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估标准直接影响着怎样进行创业教育,这也是高等学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关注点之一。现行的创业效果评价主要落在创业成功率这一单一结果评价上,然而,要想更好的实施创业教育,使其发挥促进素质教育施行的重要推动力,转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势在必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学生创业结果,只是重点不应仅放在创业结果上。
评估创业教育的成败应更多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项目的选择、成果的孵化等一系列活动中所形成的创新意识、市场竞争知识、经营管理能力及组织协调、决策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才应是创业教育的旨归,也是最终评价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因素。
总之,创业教育大潮势不可挡,作为教育者或教育决策者在顺应教育教学大趋势的同时,还应保持冷静的思维,对个中存在的问题理性审视,误把创业教育仅仅变成教育创业,这即不是创业教育的初衷也不是其目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