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三峡竣工后,高达 185 米的大坝横空出世,截流断江,大坝以上河床水位提高,形成库容 293 亿立方米的巨型水库——高峡平湖——淹没了淳朴而苍茫的山乡城镇,淹没了遥远而深沉的古老文明;而在新的湖光山色之间,一个个现代化移民社区悄然兴起。经过 10 多年移民迁建,百万三峡移民“搬得出”的光荣使命已经完成;但在新的移民社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还任重道远;移民社区是“稳得住”的基本单元,而社区作为支撑稳定大厦的基石,文化建设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认识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准确把握存在的问题,揭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路径的制约因素,探索建设路径,对于库区社会稳定实现“腾飞三峡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峡移民搬迁,传统社区解体,社区文化建设空间结构断裂;而三峡工程蓄水,新的移民社区形成,新移民社区文化建设成为必然。移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移民社区是社区文化建设的载体,而社区文化则集中的体现了移民精神,浓缩了移民社区特点。正是由于移民社区的出现,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社区文化,实现社区与文化发展同步,文化适应并推动社区健康发展,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又推动着社区文化不断凝练升华。
移民社区不仅是移民相对集中的居住区,而且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维稳的基本单元,社区文化在社会发展、稳定中发挥着巨大的精神凝聚功能;移民社区的组织结构、社会关系、文化特征直接影响三峡移民的心理适应和归属认同感;探讨既保持库区本土特色,又融入现代化城市文化元素的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路径,使三峡移民在新社区“落地生根”(风笑天 2004),这将超出大坝本身的意义,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马尚云 1996)。
2010 年以来,三峡工程进入“后移民时期”(孙元明 2010),“后移民时期”移民“稳得住”与“能致富”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基本场所,是社会的基层单元。社区这一基础地位也决定了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稳得住”的关键路径。因此,建设三峡库区移民社区,繁荣三峡移民社区文化,以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稳住移民,是移民“能致富”的前提和保障。在中国社会转型,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宏观背景下,国务院针对非自愿性移民带来的三峡传统社会结构、文化、伦理、价值观解体等问题,出台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用以重构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系统,指导三峡库区“后移民时期”的环境-经济-社会发展。
“三峡工程移民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单纯依靠行政的力量难以解决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它呼唤着社会学的积极参与”(赵宜胜1993);理论界无论是社会学还是人类学,在对“社区”进行定义时都强调了“代表性”、“完整性”(马林洛夫斯基 1844-1942、帕克 1864-1944)、“归属感”、“文化特质”(姜纳森《社区类型学》)、“凝聚力”(R.P.劳利 R.P.朗肯《社会学:社会科学和社会关系》)等,以具有“性”、“完整性”的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凝聚”移民,提升社区移民“归属感”,是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
......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社区、移民社区、三峡库区移民社区、社区文化、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路径既是本文研究的本质概念,又是文章写作必须规范的逻辑起点。
1、社区、移民社区的内涵
社区:19 世纪 80 年代,社会学家滕尼斯在《Community and Society》中对人类结合形式做出的“共同体”(Gemeinschaf)与“社会”(Gesellschaf)进行了抽象二元化分,首次使用了“Community”一词;他认为,社区根源于情绪、依恋和内心倾向,以血缘、地缘、感情、伦理、宗教等为纽带,是人本能意识的钟意、习惯制约的适应、与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的整体,是“一种持续的、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或天然状态的人意志完善的统一体”[2]。1933 年,费孝通先生首次将“Community”翻译为“社区”,此后,国内社会学家对“社区”的概念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台湾学者陈文德认为“社群”(社区)是“特定时空的人群之活动,人、土地、社会文化合而为一”[4];丁元竹认为“社区是介于邻里和区域之间的社会实体,是社会学的一个研究单位”[5];我国社科院肖林(2011)教授借鉴台湾学者陈文德(2002)关于“‘社群’研究”和“社群研究”的提法,从本体论与方法论分别提出“‘社区’研究”和“社区研究”,他认为本体论的“‘社区’研究”源于滕尼斯(1999)[3]的抽象二元化分法,是将“社区”本身视为一个以社会团结为特征的、具体的客观对象来研究,而方法论意义上的“社区研究”则是以吴文藻[6](1935)、费孝通[7](1999)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派”在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Bronislaw Kaspar)和帕克(Robert Ezra Park)的共同影响下,结合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和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理论,认为“社区”是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博弈的特殊社会场域和理解其他理论问题的透镜。刘视湘从心理学角度将社群定义为:“某一地域里个体和群体的集合,其成员在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互关联和共同认识”[8]。在社会学中,学者们普遍认同社区含有以下因素:人口集团、地域、部分与劳动分工的互赖体系、具有文化和社会活动的特质、归属感、自我维持与发展[4]。总体而言,社会学和人类学共同认为“社区”既是研究对象,又是研究方法,共同强调了“社区”的地域性、代表性、完整性、概括性、结合性、文化性等特征。
移民社区:以迁移人口为主体建立的社区,这种社区是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杂居而形成;包括迁居国外而形成的同人种聚集的社区,如美国的唐人街、澳大利亚 chatswood 区等;城市化农民工聚集的经济适用房社区;工程移民聚集的社区;我国仅水库工程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约 2700 万人形成移民社区近 20000 个。
......
(二)国内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研究
国内的研究除了集中在范畴把握上外,还从不同学科视角来研究社区文化圈,形成多元、多样、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1、移民社区文化范畴研究
国内对社区文化的研究个案研究较多——《上海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考》(赵炳翔 2006)、《基于城市社区文化建构的社区认同感培育研究——以厦门市典型社区规划为例》(袁媛等 201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以荆州市沙市区为例》(郭玉兰 2013)等,这些研究对社区文化概念的理解,针对案例城市的社区文化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但对于全国层面的社区文化建设,其普适性大打折扣。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策研究》(马海燕 2009)、《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刘庆龙 冯杰 2002)等研究探寻了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发展、社区品味提升的重要作用,但对社区文化建设路径的研究较少。
移民社区文化:移民社区文化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管义伟 2012),理论界对移民社区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以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2007)、徐柳凡(2006)等学者为代表,研究了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试图以“文化识盲”的概念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从而指导农村的社区文化实践;二是以孙秀艳、吴理财(2009)、郭其智(2012)、袁方成(2010)、左群(2004)等为代表,研究了移民社区文化对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三是以赖晓飞(2008)、张良(2011)、林跃(2014)、王强(2011)等为代表,认为社会资本、管理是解决移民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的突破口。总体而言,现有移民社区文化建设成果顺应了社会转型、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等时代背景的需要;顺应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的需要;现有成果对于移民社区文化内涵的揭示,建设方式、途径也颇有建树;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移民社区文化的外延、影响因素。
......
三、研究设计......................................15
(一)研究目标....................................15
(二)研究思路.....................................15
四、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困境...........19
(一)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19
1、社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现状........................... 19
五、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路径的社会学理论基础.......27
(一)“社会人”的假设..................................27
(二)从“现实”出发....................................27
六、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关节点在实践路径选择,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以社会学的研究路径为认识论基础,来探索移民社区文化建设实践路;虽然直达目标的道路是最明智的选择,但社区文化建设路径的多元性、实现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选择的非线性性。根据社会学从基本假定出发去构建理论与方法,分析、解释现实问题的思维过程的研究路径,实践路径的选择也是从基本假定开始的。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路径建设,可从融合、内生、嵌入三大基本假设出发,来探讨。
(一)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融合性路径
假定移民与迁入地居民的文化冲突是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基本矛盾,磨合最终达到融合是历史和逻辑必然,推进这个过程的措施、方法、制度、政策就是现实的路径。
1、移民与迁入地居民文化冲突的客观性
移民与迁入地居民成长环境、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风俗礼仪的不同,文化有着明显差异是必然;移民原居住于河谷地区,农业人口占的比重大;我国传统的村社制度、宗族文化对社区文化影响较大。而安置区一般在半山腰,迁入地居民虽然与移民的社区结构大体相类似,但基本上也形成了各自的社区文化理念。上下文化理念的差异必然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移民社区文化重构的动力,又是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障碍;同时少数库区移民、特殊公民和“等靠要”意识对社区文化建设也产生消极影响;而安置区的原居民与移民攀比的心态也影响着移民社区文化建设。这是移民社区文化建设慢性病的内在矛盾。
成库前绝大多数移民已经在原有的社区生活多年,原有社区的组织机构、社会关系网、社区文化、传统势力已经习惯了并且已经形成原社区的文化习惯和价值理念并印在脑子里、融在血液中成为行为惯性,但移民搬迁却别从新安置到另一个完全陌生、资源竞争更加剧烈的环境中,或者安置在与迁入地居民杂居的社区,或者单独移民安置区,不管哪种安置移民都杂居在原有社区中。原有社区已经世代形成了具有个性的文化,而移民原社区的文化惯性仍然在起作用,这种冲突成了必然,冲突的最高形式就是骂架、打架,甚至是发生群体冲突。
......
结束语
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实施跨世纪的迁徙,经过五年蓄水的考验,各类移民工程运行正常,实现了无重特大安全事故、无人员伤亡和疫情发生,长江航运畅通,库区社会稳定的“三无一畅一稳”的目标。三峡库区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移民社区文化作为小康社会的微观单元,已经进入中观决策者的视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进移民社区文化建设已成共识。总结三峡库区注重移民社区文化设施和移民精神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移民社区文化空间结构断裂、缺乏系统建构、处于自发状态、探路不力、建设资金缺乏等移民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揭示了影响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路径建设的制约因素——移民社区文化传统、特殊性、所在地理单元;在“社会人”的假设、从“现实”出发、社会学的研究路径等理论基础上,探索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直达目标的社会学研究路径,以此为基础构建实践路径并做出理性选择。以研究假设——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的主要矛盾是移民与迁入地居民的冲突——为逻辑起点,研究了在文化冲突、磨合、直至有机融合过程中,内生与外嵌路径有机结合,才建构起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的实践路径,并选择确认为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最佳路径。
只有成功建立起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直达路径,才能顺利推进社区文化健康发展,运用社区文化功能,凝聚社区人气、财气、士气,真正把社区文化融入中华主体文化的血液中,把移民社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细胞,维护长治久安的微观单元,全面实现三峡腾飞梦。
......
参考文献(略)
提供海量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检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