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美国虽然建国时间较短,但已然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超级大国,其高等教育水平和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卓越,拥有的世界一流大学数不胜数,如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领军人才遍布世界各领域。其高校逐渐形成了崇尚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丰富多元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以及勤奋好学的优良学风、严谨自由的教风、宽容博爱的校风等。美国教育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尤其是这些历经沉淀的具有美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经验,弥足珍贵,对我国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拓展教育资源,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具有积极的重要的借鉴意义。
“科教兴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大战略方针。二十一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尤其重视高校建设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需要若干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这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1]中共中央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强调,教育要真切地面向世界,提出高等教育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2]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切实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3]这不仅能“激发全社会教育活力”,还为我国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培养综合性人才,提供了社会支持和环境支持。
中国的高校正处于综合改革、创建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洪流之中。校园文化及其建设正对高校的综合改革、治理和发展发挥着营建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多元作用。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的时代进程中,校园文化建设还远远落后于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高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生群体,对校园文化及其建设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的问题。比如,到底什么是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与大学、大学生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如何构建特色的校园文化?如何让大学生自觉成为建设校园文化的主体并发挥积极健康的作用?这些不同层面的现实问题,都迫切需要国内外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及实践成果来指导我国的具体实践,以期实现我国高校综合、绿色、多元的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据不完全统计,截止 2016 年 2月份,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高校校园文化”为篇名检索的文献(1989至 2016 年)有 6459 篇。其中,1989 至 2005 年为 949 篇,2006 至 2016 年为 5510篇,相关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2002 至 2015 年)有 387 篇。以“美国、中美高校校园文化”为篇名检索的文献仅有 20 余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有 6 篇。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特点及启示、建设的问题、中美高校校园文化的比较研究等。具体如下:
一、高校校园文化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
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主要围绕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网络环境、功能、创新、困境和对策研究,某省及某高校的个案研究等。国内学者重视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力争构建多元的、系统的校园文化体系。关于校园文化的起点和内容研究。常艳芳以西方大学精神的历史流变为起点,从“纽曼‘大学为教学而立、为学生而立’的古典人文主义大学精神、牛津大学的‘以人为本’及洪堡的新人文主义大学精神、柏林大学‘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统一’、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融合的美国现代大学精神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精神”[1]为出发点,探究了大学精神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展望了大学的未来。王智平认为,大学文化有理论结构和应用结构,“理论结构包括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应用结构包括审美文化、知识文化、素质文化和文体文化”。
关于校园文化的建设研究。学者普遍认为,一是要按照符合当前发展需要的原则,二是要努力创新。刘德宇指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提出了“批判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支持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原则、全面推进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2]的五个原则,并提出了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在“精神、制度、物质、活动”四个方面的具体策略。侯长林提出了“方向性、系统性、开放性、连续性、创新性”的建设原则。冯刚、柯文进认为,应“坚持主旋律与尊重多样性的统一,坚持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统一,坚持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坚持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统一”。[3]王红从“‘大学生网络主体性失范问题’,‘流动交往的德育考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大众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几个方面拓展了研究。刘雪峰除了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还总结归纳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原则。
......
第 2 章 高校校园文化基本内容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文化
文化在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等均对文化的概念有所研究,文化是一个丰富繁杂的广泛概念,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对文化理解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文化的概念至今也没有定论。我国古代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可以追溯到《周易·贲卦·彖传》中所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此,提出了“以文教化”的原始本意,以“文”来指导人们的实践,初步揭露出了文化的“人化”本质。
在国外,“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是指“土地耕作”之意,而后又被隐喻为“心灵修养”,将物质与精神相连。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第一次给予了文化完整的定义,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对指导人类理解文化的精神层次有重要作用。而后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中总结出:“文化是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得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2]对泰勒的定义做了物质层面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的补充。
通过以上对文化定义的理解,可以看出文化的层次分类对理解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在文化的层次分类上,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把文化概括为“人类生活的样法”,把“样法”分为三个层次,即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3]即采用了文化的三分法,其他学者对三分法还存在不同的理解,从其他切入点“把文化分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或物质文化、观念文化、与政治文化,物质文化系统、精神文化系统与文化价值系统,文化的物质层、理论制度层与心理层面,等等。”[1]在国内外对文化层次分类还有二分法之说,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等。文化被看作是人生活方式的展现,是人在掌握世界时,为了实践理论对现实的指导而采用的有形或无形的工具,因此文化的层次结构分析对于理解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作用,而在分析文化的层次结构时,文化的根本立足点必须找准,文化的根本立足点也就是文化的本质。
......
2.2 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
学术界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有很多说法,美国学者对高校校园文化采取四要素分法,即为有形文化、行为文化、价值观与哲学意念。我国学者对高校校园文化构成的理论主要有“二分说”、“三分说”、“四分说”、“多元说”等,基于笔者对高校校园文化层次结构关系的梳理,本文将采取“四分说”来划分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
2.2.1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校园人在办学进程中共同形成的群体精神总和,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与活力源泉。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道德、理想、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上推动校园人的灵魂构建,为营造良好的教化与育人环境指引了发展方向。其精神文化中首先包括了学校在长期办学历史中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引领,其次包括了高校校园文化主体在工作和学习方式上所创造的校风、教风与学风。办学理念是学校对教育的感悟,社会现状的理解,是培养目标与践行社会使命的精神表达,凝结为一所学校的行事风格,通常也以制度形式表达出来。校风、教风与学风是校园文化的各个主体长期所营造出的一种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由校园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行为习惯所构成,是一所高校最为全面宏观的风貌彰显,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直观表达。
2.2.2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人在生活与学习中的物质保障,丰富的物质文化能够提供给学生舒适便捷的环境,进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每种物质文化类别均在校园文化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如校园雕塑中的历史名人雕像,附加了人们对人以及精神的敬畏,具有激励的作用;校园景观近年来成为了高校的校园文化符号,是对外界传播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媒介;以及科技与网络作为一种软物质,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早已离不开的载体与工具,为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提供了高功效的实体功能,使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成为展现学校独特气质的重要途径。
......
第 3 章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20
3.1 学术自由为主的精神文化 ............................ 20
3.1.1 自由是学术创新的基石................................. 20
第 4 章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34
4.1 对个人主义的过分推崇 ................................ 34
4.1.1 个人价值观的困惑................................... 34
第 5 章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对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47
5.1 在营建学术氛围背景下培养优秀大学精神 ..................... 47
5.1.1 树立正确价值体系...................................... 48
第 5 章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对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许多先进的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借鉴,同时,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也为我国高校敲响了警钟,在学习外国文化时,我国应该理性地辨别文化的优劣,积极学习美国的优点与长处,结合本土根基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优秀校园文化。由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问题可以看出,价值取向的抉择决定着校园文化的高级与否,在面对社会潮流的冲击时,如何灵活地把握市场机遇与辨别社会思潮是我国高校发展校园文化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必须培育出优秀的大学精神,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进而激励与凝聚校园人的共同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也是值得我国高校借鉴的地方,如学术自由的环境有助于形成科学民主的校风;以人为本的校园活动是实现学生主体的重要途径;而物质文化特别是科技与网络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是教化校园人的物质力量,是构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坚强壁垒;国际间各国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流是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质的必要途径,也能进一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共时性与历时性和谐统一发展,加强国际间的校园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为我国提高软实力提供动力源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5.1 在营建学术氛围背景下培养优秀大学精神
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在世界高校之林屹立不倒,就是因为哈佛人对真理不懈地追求,形成崇真求知的学术文化,为创建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坚实屏障,形成富有创造力的哈佛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指在大学总体文化价值与科学理念的引导下,经大学人的共同努力与长期积淀,形成的具有共同、稳定和恒久的心理特质、价值取向、理想信仰、人格品性、教育神韵与学术风格的总和。”[1]大学精神作为校园精神文化,是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沉积而成的,因此,确立科学的价值观体系对精神文化的引导至关重要。培养优秀的大学精神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支撑,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精神的首要表现,科学民主的校风是对校园人行为举止的高度凝练,而大学是探讨真知的组织,教师队伍的质量是提高培养人才水平的重要条件。
......
结 语
高校校园文化能为高校提供一种软环境,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全体校园人凝结而成的隐形力量,为校园人追求理想和实践探索指引了发展方向。高校校园文化包含了很多内容,并从各个方面规范与凝聚校园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凝聚师生的文化纽带。本文通过对文化和校园文化引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与功能,进一步对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进行梳理,为把握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先进性意见。与此同时,美国高校校园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美国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美国文化的缩影,对我国高校也敲响了警钟,美国高校的应对措施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需要我国结合本土根基合理运用。
高校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掌握国际形势和社会背景也是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的重点,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需要横跨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从各视角的深度解剖将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校把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国家软实力的力量源泉。在高校与社会、中国与美国、传统与现实之间,我国高校应自觉进行责任担当,理性地在道德的迷宫中找到出口,在坚持独自思考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与社会与国际的交流合作,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临界境遇中构建精神家园。
......
参考文献(略)
提供海量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检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