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服饰源远流长,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服饰风貌,展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和社会价值。每个历史时期的服饰都与一定的身份地位相衔接,有着复杂的制度和要求。一方面,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的着装逐渐西化,着装风格也逐渐改变,西方服饰潮流和服饰文化得以快速渗透到中国,对人们的着装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服饰宽袍大袖的特点,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要求,在社会交往中也缺乏穿着传统服饰的氛围和场合,中国传统服饰日渐式微。随着经济、信息、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人们超越本土文化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趋向使国人的民族文化意识淡漠,中国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
“认同”原是心理学当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认知与模仿他人或团体之态度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一个部分的心理历程。”[1]认同涉及的领域很多,它的内涵在不同的学科内有着很大的不同。社会学者把认同的概念引入到社会学领域中,并对社会认同、组织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进行了系统研究。认同进入营销学领域后,企业认同、品牌认同、顾客认同和组织文化认同成为研究热点。在心理学领域,自我认同、职业认同、角色认同、文化身份认同成为研究重点。其中,关于文化认同,学者们也尝试在各个领域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文化认同正由理论研究开始转向实证研究,文化认同的研究势必最终要落实到大众身上。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学、设计学领域,主要围绕史料分析、传统服饰设计元素的应用,传统服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等方面展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的成果和信息主要是作为专业知识在服装专业和历史学、考古学领域传播,对于其他领域的人来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受到很大的局限,这也恰恰导致了对传统服饰文化认同度的降低。然而,没有有效地传播,就难以达到真正的认同,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难以实现[2]。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媒介作为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载体,如何有效利用各种传播媒介的形式,确立最有效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将传统服饰文化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时而准确的传达给服装专业的学生、服装产业界和广大民众,增加民众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通过对文化认同、服饰文化认同以及传播媒介形式、内容等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将媒介概念引入到认同研究当中,探究媒介形式、内容与传统服饰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
(2)基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已有大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量表对实验前后大学生的传统服饰文化认同进行测量,探究不同媒介形式和内容诉求对认同度的影响,并找到对大学生的传统服饰文化认同而言最为有效的媒介形式和内容诉求组合,从传播的角度提高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
(3)实证研究大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现状,以及传播媒介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和特点。
(4)探究受众的个人因素是否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拟以性别作为协变量考察个人因素在传播效果方面产生的影响
1.2.2 研究意义
(1)将心理学和传播学相关研究引入到服饰文化这一领域,首次从传播媒介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通过实验验证和定量的数据分析使关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的研究由理论研究上升到实证研究阶段,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2)通过探讨媒介形式和内容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和特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传统服饰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和大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的现状,对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传统服饰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相关研究
今天,较为公认的文化的定义是 19 世纪从西方引入的“文化由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外显行为模式是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的成就,隐性行为模式是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的价值观念。”[4]综上,文化是由各种内隐和外显的行为模式所构成的,文化又可以分为物质层面的显性文化和精神层面的隐性文化[5]。正如文化的分类,服饰文化也分为两个层面,物质方面的表层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深层文化。国内学者曲媛(1999)认为服饰包括服装,但又不仅仅包括服装。它是指服装、饰物、穿着方式、装扮,包括发型、化妆在内的多种因素的有机整体。所谓“服饰文化”正是指这一整体文化[6]。学者苑涛(1991)在研究中指出服饰文化包括与服饰有关的全部生活方式、行为、穿衣观念、社会心理等。就文化结构而言,服饰首先带有物质文化的属性[7]。因此,服饰文化不仅包括了一切与穿着方式,发型妆容,配饰等相关的一切实物形式和观念形态,也是一切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的符号性表达,是人类与着装状态有关的整个的文化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服饰文化中的某些部分会逐渐消失,而精神层面的信息却会借助一定的媒介形式在群体成员中传递下去。张席淼(2009)认为服饰文化的内在本质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政治、信仰、思想、经济和审美观念为内核的文化支撑。服饰上某些特定的信息会因某种原因失去继续流传下去的机会,但服饰文化中精神上的固有信息大都不会以断然的方式消失[8]。
前人对服饰文化的界定主要包括了服饰文化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方面。服饰文化物质层面的内容有根据服装的物质含义界定的:包括了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等。而服饰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则包含了服饰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道德风尚等。邢烨丹(2013)提出服饰文化是具体实在的服装样式和其折射出来的观念,分别构成了服饰的表层和深层。[9]我国关于传统服饰文化研究的著作大都从远古时期论述服装的起源,服装史论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冠服始于周代。朝代的更替带来了服装形态和制度上的不断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在本质上是趋向于统一的。辛亥革命的爆发带来了服饰的根本性变革,西方服饰文化从此改变了国民的着装形式和观念[10]。
......
2.2 文化认同相关研究
2.2.1 认同和认同度
关于认同的定义,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进行界定的。
(1)从心理学角度
从心理学角度界定“认同”最权威的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所提出的“认同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12]他认为认同是通过认知、情感和态度移入认同对象的过程建立起来的,后来有学者认为表达认同的方式也包括行为这一因子。
(2)从社会学角度
张春兴(1987)等学者认为一个人的认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别人被自己同化还是自己被别人同化的过程,都称为认同。梁丽萍(2004)在研究中提到,认同是个体因为想要与他人获得情感联系而与之建立的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认同通常分为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Erikeon(2001)提到个体认同是个体通过吸收和接纳外部事物而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过程。社会认同是个体通过文化展现对群体的归属感。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文化认同更多的是趋向于个体的一种归属感。
认同这一概念通常使用认同度来进行测量,认同度是可以通过认同量表进行测量的。在有关认同的实证研究中,其维度主要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13-20]。认同涉及的领域很多,它的内涵在不同的学科内有着很大的不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等主要是通过认同强调我是谁,而文化认同是通过认同表达我相信谁。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共同倾向认可和一定的社会成员对特定民族文化和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共同信仰及其价值追求,并通过其态度和行为建立表现出来。目前,国内外对于文化认同的主流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群体对外来文化的认同等方面。
......
第 3 章 实验研究..........................................19
3.1 研究对象................................................19
3.2 研究模型和假设..........................................19
第 4 章 数据分析...............................................34
4.1 因素提取............................................34
4.2 信度检验............................................36
第 5 章 结果分析与建议....................................49
5.1 讨论..............................................50
5.2 建议................................................52
第 5 章 结果分析与建议
通过上一章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本文提出的 8 个假设进行了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情况见表 33。
5.1 讨论
本研究旨在讨论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的影响,尝试将传播学中的媒介概念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之中,通过控制实验媒介的内容诉求和形式,发现不同的诉求和形式是否会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存在影响。并试图探讨媒介的不同内容诉求和不同形式组合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另外作为影响大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被试的性别也被纳入到研究的范畴之中。研究实验进行了三次,首先是进行实验图片材料的筛选,其次是实验材料内容诉求和文字形式的确定,然后是正式实验。研究的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媒介形式
研究结果显示,在传播信息的内容诉求一定的条件下,图片+文字形式的传播效果明显大于图片形式传播效果。究其原因,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这种复杂抽象的概念,仅靠图片是难以表达尽其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复杂的传统技艺,丰富多彩的传统符号象征意义,由于认知水平和所学专业的限制,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单纯的一张图片在他们看来或许只是一件简单的传统服装,而对于传统服饰文化所要传达的文化精髓,对他们来讲是晦涩难懂的。图片的表达具有丰富性和开放性,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经历不同,对于同一张图片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关注的点自然也就不一样。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使用文字解释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理解。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1)通过四组独立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在传播媒介内容诉求不变的条件下,传播媒介的不同形式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具有显著性影响。图片+文字的形式在量表总分上高于纯图片的传播形式。
(2)在传播媒介形式不变的条件下,媒介的内容诉求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没有显著性影响。当媒介形式固定为图片时,媒介内容诉求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没有显著性影响,当媒介形式固定为图片+文字时,媒介内容诉求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具有显著性影响,且理性诉求量表总分高于感性诉求量表得分。
......
参考文献(略)
提供海量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检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