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百年来,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面对西方世界的物质优势,中国人民坚持自身文化立场的信心受到了动摇,崇洋媚外的社会心理对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构成严重的干扰。受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我们的文化建设工作始终存在一些洞察力和认知上的缺陷,以至于像文革“破四旧”、“移风易俗”那样,把中国文明视为落后,许多的文物古迹遭到破坏,文化现象遭到遗弃。随民俗机制的毁坏与失落,文化建设偏离了民族化发展的轨道。这种行为,使得曾经生机活泼、枝繁叶茂的民俗文化正在日趋衰落。百年的文化苦旅,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懂得文化自尊、自信和自强的意义。以政府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文化保护工程”为标志,21 世纪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 1)保护工作开始走上全面的、整体性的保护阶段,这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1.1 研究背景
民俗作为一种产生于生活的群体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潜意默化的。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在现象延续方面,随着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受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建立起来的构架逐渐瓦解,传统民俗文化出现文化断层,尤其在西方古典和当代思潮的冲击下,传统民俗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虽然国家也设立机构保护这些传统民俗文化,但很多地方原有的民俗现象已经无法延续甚至消失。在大量的对于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已获得了许多认识和成果,但仅仅流于形象上的研究,是不能够切入和接近其特性和本质的,还需要研究者在整体文化意识的范畴中做发掘深层内涵和内部规律的努力。
......
1.2 研究意义
文化作为人类生存样式的确立,意味着文化在享有保护的同时也被卷入一种限制性之中。我们不能把这种限制性简单的理解为某种物质形态,譬如说生产工具或日用器物等等,而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既能有主体方面规定客体又能由客体方面反约主体的功能性因素,也即通过主客体相互影响的功能作用而得到体现的文化限制性[2]。在人类社会环境中,我们能感觉到或意识到的某种功能性因素的存在,那就是“观念”。它既有形又无形,既存在着又难以捕捉到,虽可用言语表述但又无法限于定理。如老子《道德经》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世界本质、宇宙动力以及万物运动规律的介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惟恍惟惚”状态的这种描述,同样适合用来描述我们所谓“观念”的存在状态。诚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般,“惟恍惟惚”的“观念”有着强大的穿透力和维系力,是它的功能作用支撑着一定的文化体系。因而弄清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功能作用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
第 2 章 民俗文化的产生
虽然说从地理位置和气候上讲,北方干旱民俗形式粗旷豪迈,南方潮湿温润民俗更佳华丽温婉。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陆,中国广大地区的民俗文化主题都是相近的。
2.1 什么是民俗文化
早在《汉书·王吉传》中就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的记载。成语中也有“入乡随俗”之类的成语[3]。“民俗”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生活中,民俗是一种习惯方式,如人们在选住房的时候都偏爱坐北朝南,认为这样的房子是“正”的;在文化视野中,民俗是一种模式化的体现,即某种事物的评判标准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是一种行为规范,只是约定俗成,人人遵照执行,这种模式下具有一定的权威参照性。比如中国的婚俗。“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自然界本身不是民俗文化,但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发生关系后便产生了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规范化。总的来说民俗文化是特定的国家或群体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选择、凝聚、升华而成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在群众中自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权威性。
民俗文化离不开那些体现民俗的活动形式,如祭祀、迎送等;离不开那些作为表情、象征、纪念、勉励、祝愿的“仪式”或“礼物”的民间美术;岁时节日民俗也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个性,已成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2.1.1 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是一种群体为着某种精神追求或约定俗成的规矩而进行的祭奠性活动,各朝各代中普遍存在于各个城镇,现今主要在受城市化影响较小的农村,一些古老的民俗文化方式得以传承,或载歌载舞或锣鼓喧啸,例如在北方地区的闹社火(图 2),在正月十五的时候举行,演员装扮成各种角色,分乘各种交通工具穿巷过街的表演,庆贺一年的好收成;陕北的安塞腰鼓(图 3),原本起源于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凯旋而归的欢迎曲,现多用做欢庆节日和丰收的表演[4]。南方例如舞狮以及各少数民族的特色活动等为代表。
......
2.2 民俗文化存在的原因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必定要与自然发生关系,并且在其中都需要一些隐含的规矩,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寄托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即在精神层面体现一定的出功利性,笼统的可以归结为招财纳福、求子延寿、驱邪禳灾这三方面[6]。招财纳福显示出人们对维护人的基本生存资料的占有意欲;求子延寿表露出对人生物性存在的热切追求;驱邪禳灾则呈现了人们对和平生存环境的向往心愿。民俗文化的价值取向显示了民间老百姓对以生命存在为核心的自然要求的肯定态度,也透露出他们追求完美、自由和永恒生命存在形式的向往。
2.2.1 自然因素
大自然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生活的环境和用的物品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自然能给人们好处,必定也能带来不确定的灾难。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干旱、洪涝、蝗灾等,这些自然因素会影响人们的收成,人们就建庙堂来祭拜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并且组织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具有一定的巫术色彩,后来发展为庆典游行活动来庆祝今年的好收成以及祈求连年有鱼。
2.2.2 人文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当时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现今城市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这些文化现象大多只能存留于农村。农村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这个社会形态相对封闭,所有的交流基本都是围绕着农事。由于教育体系的相对落后,主要靠风俗习惯、日用器物和口头语言来继承祖先的思想和经验,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增长是靠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实现的,因此老人具有很高地位和权威。个人所了解并相信的东西也是其他人所了解和相信的东西,个人的习惯也是社会的习惯,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心理和从属意识,因此他们运用共同的意识系统和价值尺度。这个社会不存在复杂的劳动分工,一个人所做的事也就是其他人的营生内容。她们采用相同的生活工具和生产方式,有着相同的实践经验。人们生活在一种秩序井然、辈分分明的环境中,家庭辈分关系还扩展到社会、人际关系中,因此这种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家庭社会。人们按照习俗安排生活日程,按照岁时节令周而复始的举行丰富多彩的祭祀、祈禳、婚丧、迎送、游乐等仪式和活动(图 6),因此人们的生活内容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人们普遍相信现实事物的神圣性,众人都习惯以类似巫术的方式来处理或对待通过正常实践手段不能改变的事情和境遇。因此民间流传、保存着丰富的鬼神故事和许多带有原始巫术色彩的法术和规矩……所有这些方面都是民间文化的体现,它们构成民间文化的各个侧面和基本内容。但这些社会是小的、封闭的、未开化的,它们不能完全限定全部民俗文化。
......
第 3 章 民俗文化的衰落..............................10
3.1 政治经济因素.....................................10
3.2 文化因素.........................................11
第 4 章 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13
4.1“以小见大”......................................13
4.2 “与时俱进”.......................................14
第 5 章 结语...........................................19
第 4 章 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这里谈的民俗文化不是要回到过去,保持原来农业文明的样子,事物都是需要进步才不会被历史所淘汰。如何根据现当代的国情和国际发展方向来赋予民俗文化新的血液使其得以继承和发展,产生在现今文化氛围中的民俗文化是重中之重。这要求我们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研究民俗文化的根基,明了民俗文化产生发展的核心,来使民俗文化以新的面貌一直延续下去。
4.1“以小见大”
“只有坚持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10],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发展与繁荣的根基。民俗文化虽然延续了上千年,民俗文化的继承发展也在继续,但是它的存在已成为让人们担忧的濒危文化,每个地区仅存的一些文化现象成为了活化石。对民俗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保留农业文明时代落后思想的产物而是不断对受到现今社会发展因素影响的传统文化寻找更好的方向,适应当代的发展,找到延续途径。民俗文化生于民间,属于民众。相应的保护工作应该回归到民间智慧和民众力量,应该以意识形态和文化政策上的积极调整来激活民俗,让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的创造和发展真正属于他们的艺术和文化。另外,应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形象的展示出来,是一种公益性的事业。让博物馆、图书馆这样的文化机构和设施真正走入民众的生活。和其他媒体一样,他们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要使民众逐步树立起一种意识,去真正地利用和享受它们。
中国传统的文化遗迹,比如村落、民居在逐渐没落;民族民间的手工艺,也在一天天消失;各种手工艺人,都在逐渐减少。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我们应提出一个“文化生态”概念。文化生态是依附于自然生态和社会形态,倘若民众没有意识到并建立一种文化自觉,如果政府没有认识到文化生态破坏的严峻性与自然生态是一样的,那这种保护也是徒劳。因此,需要靠民俗机制和民众努力来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只有通过民俗的影响力,增强大众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豪感和使命感,才能真正维护民族文化的发展基础。
......
第 5 章 结语
从大学至今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去外地考察,起初不明白为何要出去,出去考察的到底是什么,为了什么。在去到每个地点,那里并不是高楼林立的大都市,而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或城镇,包括市里的博物馆。去感受体会当地的民情民风,去参观保存于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另一方面在日常看展、阅读书籍的时候会常看到有关少数民族或传统文化样式的雕塑和绘画,但都是表现其存在的形式,回想起考察的经历才明白,也许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俗文化的繁荣,而是民俗文化逐渐在成为历史,成为博物馆的展品,成为地方政府为创收而组织的表演。纵观历史,民俗文化具有非常广泛的形式,但在现当代它的“内芯”却在被一点点的蚕食,虽然这根基因着民俗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广泛存在而不会消失殆尽,但整个文化体系正在渐渐成为一副空壳。
这也正是我进行雕塑创作的灵感来源,结合我以前作品主题和手法,对当今民俗文化兴衰与变迁的反思。既然是过去和现在,就有时间空间的范畴,即事物意识的时空性体现。受到剪纸艺术形式的启发,阴阳虚实形相扣,进而对时空性进行探索。早先对创作进行尝试,借用硬质材料体现岁月消逝,但效果仅存于表面,不能很好的阐释自己对于时空性的思考。太极中讲“无形胜有形”,无形给予人们空间想象不受有形之物条框的束缚,有形之物也终将化为无形。视频记录是对过往时空的储存,人们通常会拍摄或录制来记忆过往事物的发展。但这种记录都是以良好记忆为出发点。蜡的燃烧过后显露出内层空间,也借此体现现在与过去的包含性,对于内外时空的具体显露。
......
参考文献(略)
提供海量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检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