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1、研究目的与意义
意义:首先从时代性而言,北齐虽然仅仅存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可以说十分短暂,但是北齐正处在我国南北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时期,在我国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处在变革的重要时期。在众多优秀的北齐绘画作品中,以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最具代表性,因此我们选择以《北齐校书图》中的服饰为例研究北朝士人的文化生活图式,研究北朝士人的文化生活图式同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揭示出北朝士人的文化生活图式及其背后的成因和南北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其次,《北齐校书图》作为最直接、最可靠的图像材料,其版本的考证,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可见其意义深远。据画题可知,此卷内容向来多被认为描绘的是北齐天保七年(556)齐宣帝诏樊逊校定群书的场景。这一定名是否准确,颇有可商榷之处,在此暂且不论。旧传《北齐校书图》为唐阎立本所作。现多将此归于北齐画家杨子华名下。20世纪80年代,金维诺先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介绍访美所见书画,其中就提到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所藏此卷《北齐校书图》。由此,该画卷重新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而随着北齐考古工作的开展,学界屡屡引用此图以论证高齐画风。然而,此本创作年代、作者、底本来源等关键性问题,则罕有专人研究讨论。检北宋前书画著录文献,尚未发现有关校书题材的明确记载。对该类题材画作的题跋和著录始于北宋初年。结合文献和作品的实际情况考虑,本文对其版本做了印证,以波士顿现存的《北齐校书图》为例来做研究。
最后,服饰已经不是简单的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当下人们文化生活的图式。通过一个历史阶段中流行的服饰可以了解这个时代的艺术情调、时代精神、经济政治生活等。北朝士人的文化生活图式的成因,与当时社会环境、文化的变迁及审美思想的流变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研究北朝士人的文化生活图式对于南北文化的融合及当时社会生活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2、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
国内比较权威的服装史研究著作有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2011 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周锡保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史》(1984 年),从上周到民国,详细描述了服饰的发展过程。该书对于研究中国历代服饰的演变和风土人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外,这几本著作中也提到了“北齐校书图”中的人所穿服饰及其他饰物,但是并没有作具体细致的研究,较为零散。
宿白著《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1986 年),毛汉光著《中国中古社会史论》(2002 年),宁稼雨所著《魏晋名士风流》(2007 年),宁稼雨著《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2003 年),唐长儒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1978 年),吕思勉著《两晋南北朝史》(2005 年),金维诺著《中国美术·魏晋至隋唐》(2004 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实习中国美术史教研室著《中国美术简史》(1990 年),王耀庭著《传移模写》(2007年),封野《汉魏晋南北朝佛寺辑考》(2013 年),程章灿著《魏晋南北朝赋史》(2001 年),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编《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丛刊》(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魏洛阳永宁寺》(1996 年),故宫博物院《故宫书画图录(一)》(1989 年),宋画全集编委会《宋画全集》(2008 年),王根林、黄益元、曹光甫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1999 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72 级工农兵学员编《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1975 年),汤用彤《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欧阳修《艺文类聚》,吴先宁《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1997 年),殷梦霞选编《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2003 年),李梅田《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2014 年)等著作,对于了解南北朝的社会日常生活史、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审美的流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第 1 章 《北齐校书图》的考定
第 1.1 节 《北齐校书图》的相关题跋梳理
作为一件流传有序的名作,波士顿版本《北齐校书图》(如图 1)包含大量的鉴藏信息。题为《北齐校书图》的书画作品,除波士顿以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杨子华款《北齐校书图》一卷。此卷与《北齐校书图》明显具有承继关系。此外,还有传为五代邱文播所作的《文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等。但在这些版本中,以波士顿博物馆藏的《北齐校书图》最为精妙。本节主要从波士顿博物馆藏《北齐校书图》中的历代题跋入手,来推定该图的创作年代。
检北宋前书画著录文献,尚未发现有关校书题材的明确记载(此卷《校书图》画面中的校书与鞍马图像的组合,与杨万里所述《繙经图》中的图像组合暗合。尽管在校书部分,后者对前者有所借鉴,但南宋时期流行的《繙经图》在题材上是以流落北地的骨董商毕良史为主角的创作)。3结合文献和作品的实际情况,本节对波士顿博物馆藏《北齐校书图》的流传梳理,主要分为宋元和清代至民国两大时期,通过对文献记载和题跋的分析,来初步推断波士顿馆藏《北齐校书图》的创作年代。
1.1.1、宋元时期的题跋
虽然波士顿本《北齐校书图》上未见北宋或者更早时代的题跋,但从北宋开始,文献对该题材的作品便有所提及。通过对文献和作品的考察,笔者发现北宋至南宋淳熙年间以前(960-1174),对《北齐校书图》的描述仅只见于文献,而与现有作品并无直接对应关系。但这些文献对考证波士顿本《北齐校书图》的出现和流传情况,仍提供了诸多有意义的线索。
......
第 1.2 节 《北齐校书图》的著录朝代概况
从范成大跋文(图 4)中阎立本对杨子华的评语可知,他十分推崇杨子华,由此可知阎立本的绘画曾受到杨子华的重大影响。从两人生活的时间来看,杨子华活到隋初,而阎立本生于隋初寿元年(601 年)以前,二人极有可能是紧相连接的。换言之,阎立本的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杨子华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虽然此图作者仍不可准确界定,即使其为宋摹本残卷 ,但仍可粗略认为它反映了北朝画家的艺术风格及其创作背景。
1.2.1《北齐校书图》的著录朝代梳理
首先,由韩元吉题跋(图 5)可知《北齐校书图》的绘画内容为: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和文士高亁和、马敬德、许散愁、韩同宝、傅怀德、古道子、李汉子、鲍长暄、景孙及梁州主薄王九元、水曹参军周子深等十一人,借邢才子、魏收的家藏古籍,刊定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的情景。由此便知,此图描绘的是北齐期间的事件。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处于战乱动荡的时期,但却是极为重要的民族融合和服饰文化交融的特殊时期,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北齐王朝处于南北朝时期,虽仅仅存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但其服装却呈现出了胡汉融合的特点。北齐上承北魏传统,通过与南朝和外来服饰文化的不断融合,为后面隋唐的服饰文化发展开创了局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波士顿博物馆藏《北齐校书图》中的著述朝代资料及北宋文献资料告诉我们,此图很可能为宋摹本,但基本上反映的依然是北朝士人的文化生活图式。
结合文献,可知波士顿博物馆藏《北齐校书图》很可能为宋摹本,但根据近 30 年来的图像资料著述(如表 2),《中国美术·魏晋至隋唐》、《中国美术史教程》、《中国百科全书·美术》、《中国书画》、《中国美术简史》等这些著作都将《北齐校书图》置于北朝时期,可以发现学界整体上还是将波士顿本《北齐校书图》与北齐密切联系在一起,认为它反映了北齐士大夫的文化生活样式,这一点则是确证无疑的。因此,波士顿本《北齐校书图》中的服饰文化样式,也就可以作为我们探究北齐士人文化生活图式的一个样本来加以运用。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二章中还会进行深入地剖析与辨证。
......
第 3 章 北朝士大夫服饰所体现的文化心理样态......................... 44
第 3.1 节 浪漫洒脱、不拘礼法的行事之风............................. 44
第 3.2 节 任达的举止、潇洒的容貌之姿............................... 46
第 3.3 节 高朗、简贵的纵情之气韵................................... 48
结语.............................................................. 51
第 3 章 北朝士大夫服饰所体现的文化心理样态
北朝士大夫不能在一个安静平和的天地里,他们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没有优雅的风度及雍容的姿态。怎样能够存活下去并使家族得以安稳,便成为士大夫首要担心的事情。时代的不和平及政局的动乱是他们整日生活在忧虑没有安全感的空间里。于是他们提倡要节俭,鄙视豪华奢靡,他们胆小甚微,以自保为首要主旨,而不会自由的去宣说,逍遥山水。本章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北朝士大夫服饰的文化心理样态表现为哪几种。二、北朝士大夫文化心理样态形成的原因。
第 3.1 节 浪漫洒脱、不拘礼法的行事之风
服饰的意味却并不止于审美,它是一种符号,一种标识,与社会身份、价值取向关联在一起,是一个时代的政治背景、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观反映,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地区,胡汉杂居,从而形成了民族间大规模融合的局面和潮流。在东晋葛洪在《抱朴子·饥惑》中有所记载:“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以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1由此可见,当时服饰的变化。着装风俗是文化心理样态的表现之一,也是士大夫生活的基础必需条件之一,同时也反映了士大夫的生活状态。北朝士大夫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的思想活跃。在服饰上,不但形成了这个时代独特的服饰风尚,并且以服饰作媒介来表达他们特有的文化心理样态。
波士顿博物馆藏《北齐校书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北齐士大夫的服饰文化样式。图中画三组人物,左侧有奚官三人,马两匹,一灰一黑,皆静立观望。中心是士大夫四人坐于榻上,榻上有盘页盛的菜肴、 酒杯、砚台、箭壶、琴等。榻内一人正在认真执笔书写,内穿抱腰;其余三人,一人手执毛笔,同样内穿抱腰,一手举着刚写完的书绢似在审阅;另一人是背面,盘膝而坐,琴的一角搭在腿上,一角搭在榻上,伸右手拉住右边一人的腰带;右边此人似乎欲逃酒下榻,一童仆正给他穿靴。榻旁围列女侍五人,或捧杯、或执卷、或抱凭几、或抱着靠垫、或提着酒壶,排列有致,顾盼生姿。图像中所绘的士大夫的生活方式,意在刻画其不拘礼法、放任自我以及浪漫洒脱的行事之风。榻上两个正面士大夫内着抱腰,前胸呈现出裸露状态,还有一背面士大夫,后背也为裸露状态,且其神情动态懒散、洒脱,正好符合北齐士大夫不拘礼法、浪漫洒脱的行事之风。
......
结语
在南北朝对立的阶段,虽然双方战乱不休,但是在文化上的互相学习也没有停止过,虽然此种交流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是文化作为南北交流的一个媒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文化上的活动能起到加强交流的目的,其次这种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强了文化的交融与进步。在《北史·卷四十二·王肃列传》中有所记载:“太和十七年,肃自建业来奔,孝文时幸邺,闻其至,虚铃待之,引见问故,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帝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所陈说深会旨,帝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也。”1《北史·王肃传》:“寻徵入朝,帝詔曰:‘不见君子,中心如醉,一日三岁,我劳如何’。 ”2以上所描述的就是南人后移到北方的例子。除此之外也有北方的士人迁移到南方的士人,正如《南史·卷六十三·王僧念传》中所记载:“华本名白花,武都仇池人。父大眼,为魏名将,华少有勇力,容貌壤伟,魏胡太后逼幸之,华惧祸,及大眼死,拥部曲载父尸改名华来降。胡太后追思不己,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声甚凄断。华后位太子左卫率,卒于侯景军中。”3归纳总结得南北朝时期虽然对抗,战乱频繁,但并没有削减南北的文化沟通,且南北交流甚多,不仅有政治意义上的交流,还有经济上的来往,甚至连战争也为南北方的人带来了交流,包括物质上的强取、人员的前夕等等。显而易见此类交流大抵是出于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但是服饰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又是交流过程中隐形显现,服饰文化能在一定程度彰显交流的痕迹,在这个过程中,南北服饰文化自觉不自觉的碰撞,互相汲取。
......
参考文献(略)
提供海量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检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