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方法
1.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事实表明我国社会已经开始步入大众消费时期,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日益提升。为了迎合消费需求,自“超级女声”开始,各类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可谓赚足了眼球。近年来,选秀不再仅限于电视上的歌唱类比赛,甚至开始涉足文学出版产业。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由郭敬明团队发起的“文学之新”新人选拔比赛,从海选到最后让读者投票决定大赛冠军归属,俨然一副选秀的架势,让原本躲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抛头露面为赚取自己的“粉丝”激烈比拼,快速出书成名获得高额奖金使得这样的比赛极具诱惑力。读者作为图书的消费者对图书作者有了直接生杀大权,这样只看人气的作者选拔制度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作品出版模式。
业界对文学选秀的态度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为文学出版开辟了新的道路,为新人作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有不同的声音则认为它是对文学的亵渎,是一种社会浮躁的体现,并不是维系文学作品出版繁荣的长久之计。“人们的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根据既定的收入总量来追求商品效用最大化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根据人们的社会身份来追求个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地位最大化的过程”。1消费文化研究的对象有商品、媒介、视觉文化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参加选秀便是一个实现个人社会地位改变获取社会评价最大化的过程,因此不难发现,文学选秀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与消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热点话题之一。
关于消费文化理论的研究从产生到现在,已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理论成果,不过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出发来阐释文学选秀及其消费现象的研究还非常少,关于文学选秀的讨论也多来自于新闻媒体报道或是报刊杂志的一些简单的看法或评论,并没有系统地完整地把这一现象进行剖析深究。
......
1.2 相关研究综述
文学选秀这一说法来自于媒体对诸如郭敬明团队打造的“文学之新”新人选拔比赛、盛大文学组织的“全球华语原创文学大展”等文学创作比赛的统称,因为这类比赛的运作模式与“超级女声”等歌唱类选秀节目极为相似。
以“文学选秀”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后发现其多见于新闻媒体、报刊杂志中的报道或评论。如《北京日报》于 2014 年 8 月 22 日第 11 版《文学选秀,再不疯狂就晚了?》一文中报道:“很多文学赛事主办方都是通过比赛来寻找故事,然后再进行包装、组合和开发,有了这样的共同路径,文学选秀功利性也越来越强。”2除此之外,关于郭敬明的研究中也会提到由他发起的文学选秀比赛的一些内容,如林曦的《“郭敬明团队”出版运作模式探析》一文中提到:“‘文学之新’充分发挥了眼球经济的优势。对团队来说,它不仅是一个良好的作者选拔机制,更是一个巨大的赚钱机器。大赛不仅帮助郭敬明找到了新的团队成员,更让这些新人从一开始就拥有大量的粉丝和支持者。”
除却文学不讲,大多数涉及选秀的研究都是关于电视选秀节目方面的研究,起初大多以“超级女声”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的节目形式、来源,造成的社会影响等。也有像侯新影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选秀现象研究》,主要从选秀节目的运行机制、受众心理和深层原因三个层面来探究中国选秀“热”现象出现的原因。他认为:“归根结底,选秀节目还是消费主义的产物,人们喜欢它也是消费文化大潮流使然。”4所以说人们对于选秀现象并不陌生,业界对于文学选秀的看法评论或者报道也很多,但关于文学选秀的理论研究还极不完善。此外专门透过消费文化视角来研究文学选秀的研究成果也极少出现,不过从消费文化的视角出发进行的应用型研究倒有不少。例如王寒的《消费语境下出版文化的分析》、张思宁的《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网络文学探析》等,这方面的研究多为学位论文,将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消费文化是如何渗透及影响当代社会热点话题或事件的。
......
第二章 文学选秀的缘起与特点
2.1 文学选秀的缘起: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
文学创作比赛由来已久,各类文学奖项也不胜枚举,但是通过选秀的方式来评定文学作品还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现象。文学选秀的横空出世昭示着我国步入消费社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文学选秀便是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这个时代独有的现象,以往都是电视娱乐方面才会有的选秀活动在近年来已经悄无声息地进驻文学出版领域。消费社会背景下大众文化的急剧膨胀、大众偶像的转变无疑是文学选秀缘起的关键。
2.1.1 大众文化的膨胀
大众文化作为消费文化的先行者,率先占领了大众的视野,消费社会时期大众文化的迅速膨胀为消费文化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众文化将文学的精英性逐渐剔除,从而延伸出之后“类型文学”的符号消费狂欢。在商品经济时代,文学作品不再是高居于庙堂之上的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雅艺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文学创作”,文学不再只是属于文人骚客的文艺专属品,而是逐渐成为了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大众文化以一种温情脉脉的方式不断推进,进而浸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消费变成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0。文学也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的附庸品,变得简单粗暴,特别典型的代表就是大部分网络文学,它们关心的不再是什么人文关怀、民族历史、道德理想,而是充斥着物欲、幻想、穿越等千篇一律的套路模式,盲目追求大众口味,为了迎合消费者无所不用其极。所以文学选秀以读者投票、作品销量作为优胜评定标准的这样一套量化评定方法也正是消费社会时代最为公平的评定方式。文学不再是由文学评论家等专家学者们说了算,决定权也终于落到了的普罗大众的手中。也可以说是落到了消费者手中。
现在的文学也许不尽然全盘如此,但这样过度消费的趋势却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在大众媒介的催化下愈演愈烈。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精准地概述了媒介的作用,“媒介即讯息”11。“在如今文学产业化发展的年代,随着媒介的发展,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只是为文学接受提供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多的是渗入到文学的内部,对文学写作方式、文学体裁等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2。正是在媒介的宣扬下,原本安静的文学创作比赛成了全民热议的热闹景观,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了原来文学也是可以这样“玩”的。
......
2.2 文学选秀的特点
文学选秀是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那它肯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文学选秀缘起的讨论中可以看到文学选秀是有别于以往的文学比赛的,但溯其根源却又与电视歌唱类选秀节目有着相似之处。在这里,本文将文学选秀与以往典型的文学创作比赛、传统文学评奖以及电视选秀节目做一个简单的比较研究,由此探寻出文学选秀的特点。
2.2.1 区别于传统文学比赛及评奖的消费性
(1)比较文学创作比赛
这里所说的文学创作比赛其实就是传统意义上人们普遍所理解的作文比赛,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现在活跃在畅销书排行榜的许多“80 后”作家就是从这个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比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很明显,像郭敬明就成了现今文学选秀的策划者之一,这也是有渊源的。就从表面上来看,文学选秀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确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第一,都是选拔创作新人。无论文学选秀还是新概念作文大赛都是为新人设立的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都是一次快速获取成功的机会。
第二,都是以杂志或者文学网站作为依托,初赛沿用一般文学刊物征文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征稿。参赛者的创作不受限制,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第三,都有一定的功利性。参加“新概念”获了奖可以免试进入各大高校深造,还会有出书成名的机会;文学选秀则更直接,优胜者会有高额现金预付版税,直接签约文化公司或者各大文学网站的机会,成为被全力打造的文学新人偶像。
文学评奖相对于文学选秀而言,不管是在本质上或者是评审机制上都大有不同。本质上来讲,文学评奖是文学与生俱来的附属品,而文学选秀却是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它是出版市场运作的结果,与文学实质上是无关的。专业的文学评奖突出的是对美的艺术的专业化认可,而选秀突出的是大众化的消费需求。另外从评审机制上来讲两者之间也有很大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参加茅盾文学奖评选的作品必须是公开发表或者出版的,而文学选秀选的是新人,其作品都是在比赛中即时创作的。简而言之,茅盾文学奖是对经典的褒奖而文学选秀是培养新人。传统的文学评奖不会偏爱年轻人、不会向网络文学低头,更不会放弃传统价值这个根本;很显然,文学选秀的包容性更强,对文学边界的定义也就更模糊。所以可以看出,即便二者都是对文学创作的鼓励和褒奖,其差异性不言而喻。
......
第三章 文学选秀案例研究.....................................................13
3.1 “文学之新”赛事概况 ................................................. 13
3.2 “文学之新”消费现象实录——以第三届为例 .......................... 16
第四章 文学选秀的消费内涵....................................................28
4.1 作者明星化——追求个人社会地位最大化 ................................. 28
4.2 读者“粉丝”化——符号消费筑造符号系统.............................. 29
第五章 文学选秀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31
5.1 存在的问题:过度消费 .................................................. 31
5.2 对文学选秀过度消费的几点思考.......................................... 34
第五章 文学选秀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5.1 存在的问题:过度消费
在商品经济时代,适度的消费是值得提倡的,消费可以刺激生产,带动经济发展。然而如果不慎在消费问题上用力过猛就会导致过度消费,那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之间的不同。消费文化原本就是中性的,文学选秀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那么是有利于文学出版市场的良性发展的。然而要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就会迫使消费文化转向消费主义,甚至彻底地腐化为浪费奢靡的垃圾文化,荼毒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文通过对文学选秀特点、消费现象及其内涵的剖析,发现文学选秀的确存在一些过度消费的问题,但是还不至于走向消费主义,尚且属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即便文学选秀的文学性一直受人诟病,但其无非是青春文学等非传统文学繁荣的理想标地,其中不乏正能量和积极性的体现,不至于彻底地沦为淫秽低俗暴力等毒害文化。从文学意义上来讲,文学选秀的市场要求的确要大于文学审美的要求;从选拔作者的角度来讲,它又存在着“模式”化的符号生产问题。
5.1.1 消费超越审美
这里所说的消费超越审美,并不是说文学选秀没有审美价值,而是说由于其过于看重作者的市场价值而容易忽略文学审美价值,造成一定的文学性的缺失。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态,是经过锤炼敲打反复磨合而成的,是社会文化的艺术化体现。在消费社会中,文学本身固有的审美功能,受消费文化的影响,淡化了本身所追求的审美标准,文学从而被转化为一种消费生产力。在文学选秀中,不难发现文学很多时候被包装成一件“商品”供人消费,它本身所传递的情感、理念和价值观等容易被无视,取而代之的是作者的符号价值。
......
结语
本文有根据地将文学选秀定义为一个出版现象来研究,通过对其缘起与特点的探讨,发现文学选秀与消费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消费文化所秉承的符号消费、欲望消费以及梦想构建在文学选秀的过程细节中都有所体现。文学选秀作为一种全新的作者选拔机制也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为新时期的文学出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是这依然掩盖不了文学选秀过度消费的问题。纵观全文,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看法:第一,文学选秀深受消费文化影响,无论是其产生的原因还是具体操作的过程。文学选秀作为消费社会的产物是在当代社会消费先行的践行者,无论是对于类型文学的热爱还是对于偶像明星作者的追捧都是深受消费文化影响的结果。
第二,文学选秀的困难与机遇并存,它有诸如消费超越审美及固化生产等问题,但也不能否认短期内它在市场方面表现的积极作用。文学选秀由来时间不久,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参赛作品文学性的缺失,这是由选秀的本质所决定的,市场的作用在这里占据了太大的空间不断地挤压文学的创造力和独特魅力,使得千篇一律的作品横行霸道。短期内它是会有显著的市场表现,但并不是文学发展的长远之计,随着读者阅读水平和阅历的提升,也会逐渐被抛弃。可以说受众面单一终将成为文学选秀发展的隐患。但只要文学选秀在不断摸索中积累经验,不要受制于眼前的利益,并不是说没有变畅销为长销的可能。
第三,文学选秀并不能使文学消失,消费文化也不能跃居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可持续消费发展战略的落实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繁荣。消费文化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垃圾糟粕,也许文学选秀从文学性的角度看来起点是不高,毕竟它的受众人群大部分都是青少年,但文学业界也不必避之唯恐不及,要以更大的包容性促使形成文学与市场两者对话的可能,才能共同为文学出版的发展找到一条康庄大道。
......
参考文献(略)
提供海量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检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