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小班化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就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平均规模在20~30人一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又提出美国中小学班级规模应缩小到18人。目前,美国中学的平均班级规模是25个学生。德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全国平均为25个学生。英国20到25人,加拿大25到30人。但是仅从降低班级额度来定义小班教学是一种片面的误解,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学蕴含着深层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极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公平,通过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进而实现教育效益的提高。在美国,自1984年以来,德克萨斯、内华达、弗吉尼亚、加利福尼亚、弗罗里达等州和城市都相继展开了小班化教学的改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田纳西州的“Student-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 (1985-1989)”和威斯康星州的“Student Achievement Guarantee in Education (1996-1999)”。1999年,克林顿政府以及2001年的小布什政府继续推动了小班化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州加入到了“Class Size Reduction”。美国小班化教学的探索和实验无疑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1986年,Robinson和Wittebols发表了一项用相关群集分析法对100多项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们将同类研究按群或组归到一起,如有关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或同类学生的研究归在一类。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小班化教学在低年级能产生最明显的积极效果,这一点在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阶段表现尤为突出;班级缩小对学习困难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有帮助。与此同时,两位研究者也提醒,如果小班中的教师不改变指导方法和教学程序,则小班化的效力会大打折扣。”
………
1.2 国内外任务型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任务型教学活动与小班化教学理念是相一致的,实现了学生作为有差别的个体在任务完成中的自我发展。小班化教学为课堂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务型教学又提供了学习的载体,课堂活动以 subject matter(主题内容)为基础,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运用学习内容,更快更好地获取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知识,并更久地保存。该类活动是语言和内容的有机结合体,体现了英语教育教学中,从重视教师的作用到重视学生的作用,中心由教师转移到了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结合课本知识(单词,语法等),设计符合生活实际的课堂活动,在真实或者相对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摆脱了被动的接受者的地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掌握了积极动脑的主动权。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念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程序包括pre-task, while-task和post-task三个阶段,即任务的准备、实施和验收提高。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所认为,知识是主体通过活动构建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活动,个体在知识的构建中伴随着意义的共享或协商等等。在这个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既能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了解与自己相对立的观点,同时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的解决途径,为知识建构提供良好的背景和条件,体验交往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使情感交往等社会性技能都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生生、师生的情感交融得到增强,发挥了双方的积极性,在更和谐的心理气氛下,提高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学习是建构性的也是主动性的。学生的个人发展是教学的核心,已有知识将影响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应尽量将学习者以后的生活经验与新的信息联系起来。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个体知识的获得是个体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己有的知识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是合作性的。个人通过同其他社会成员(教师、同学、家人等)相互作用获得关于世界的全面的理解。同时,学习是交流性的。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交流使个体知识的建构由狭隘走向宽广,加速了新旧知识体系的整合。教学主体间的人际协作对话与情境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通过各种形式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包括小组讨论、游戏、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理解意义和表达自己的见解,最终完成意义和知识结构的建构。另外,学习也是探究性的。新知识的建构过程就是一个新的探究过程,有不同的任务组成,通过任务的完成和问题的解决,在旧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建立新的体系。
……………
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实现自我需要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因而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心理氛围和资源充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潜能。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个体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主要作用,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是基于学生经验而发生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以情感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动力,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身上转移到了学生。该理论中的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授”,而是班级活动的参与者,主要充当“促进者”的角色,除了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有关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澄清价值外,对学生具有“真诚”、“接受”、“理解”情感态度的教师,其关键任务就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整个教学过程无固定的结构,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学习得怎样,实质上是学生的一种自我的教育过程。“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是当前西方教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它激烈抨击传统教育使学生知情分离、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弊端, 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倡导意义学习和自我评价, 鼓励学生充分自信并开发自己的潜力, 主张培养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这些都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在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创新意识人才的教育改革中借鉴。”(李丹青,1990)
………………
第三章 高中英语小班化任务型教学实验....15
3.1 研究目的........ 15
3.2 研究对象........ 15
3.3 研究方法........ 15
3.4 实验工具........ 15
3.5 实验过程........ 15
3.5.1 任务前活动(Pre-task).... 18
3.5.2 学生任务链活动(While-task and Post-task) ......... 19
3.6 数据收集与分析........ 21
3.6.1 前测后测学习成绩比较..... 21
3.6.2 问卷调查.... 22
3.7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第四章 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26
4.1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关系.... 26
4.1.1 目标...... 26
4.1.2 活动...... 26
4.1.3 情景...... 26
4.1.4 输入材料.... 26
4.1.5 学生角色.... 27
4.1.6 教师角色.... 28
4.2 小结..... 29
第四章 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4.1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关系
因位置的被动性,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缺少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由主角转变为主导者,学生从简单的被动的受众转变为了课堂的主角。在新型的小班化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变教学为导学,让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参与。这样师生互动的机会增加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宽广了,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强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老教材的“演示实验”内容都转为为了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学的进行一定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加强学生的资助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在全新的空间里开发自己的潜能。教师和课程设计人员在小班中设计任务型教学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目标、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活动、任务型语言教学、输入材料、情景。
…………….
结论
通过笔者的教学实验,证明了在高中进行小班化任务型教学的可行性。小班化任务型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承担组成设计、资源指导和评价的角色。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学生通过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表现机会、成功机会,更能保持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