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Fofkman首次提出肿瘤血管生成的概念,近年来研究认为其与肿瘤治疗、预后和转移密切相关。肺孤立性病变被定义为直径≤4.5cm,排除肺内淋巴结、炎症等的单发病灶,其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rybrocho-pulmonarycarcinoma)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80%~85%的肺癌病理类型属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15%,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如何早期准确评价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对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影像医学发展,CT灌注成像成为定量反映病灶微循环改变,而MVD可反映病灶微血管生成状态,本研究通过MSCT灌注成像联合MVD测定,分析不同分化程度孤立性NSCLC患者病灶的MSCT灌注参数与MVD数值之间差异,探讨MSCT活体灌注对其病理分级的鉴别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46例患者平均年龄62.1岁(35~76岁),均取得手术病理结果,其灌注成像检查前未经抗肿瘤治疗,所有被研究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单位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所有患者先行MSCT平扫加灌注检查。选择2011年6月-2014年12月肺部孤立性NSCLC患者46例,均在我院检查并确诊,已经过手术切除及临床病理证实,术前均进行MSCT灌注扫描。入围标准为:直径≤4.5cm肺部孤立性病灶,无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病灶周围无明显炎性改变。排除标准:(1)出现严重钙化影响灌注成像结果者;(2)经呼吸训练后仍不能完成检查者;(3)纯磨玻璃病灶;(4)直径<1cm的孤立性占位或多发病灶;(5)有碘过敏史患者。检查结束后1周内均由我院胸外科同一主任医师主刀切除,手术方式为肺叶(亚段)切除术。
1.2CT灌注成像检查
采用GELightspeedVCT(64排128层螺旋CT),以5mm层厚和间隔行常规CT扫描;采用“Toggling-Table”技术CT灌注扫描。扫描参数:80kV,60~80mA,患者辐射剂量DLP为(187.97±39.35)mGy,有效剂量ED为(2.65±0.51)mSv;使用碘佛醇(300mgI/ml)50~60ml,流率3.5~4.0ml/s,后处理选择GEADW4.5工作站、perfusion4软件进行分析,测定病灶的BF、BV、MTT和PS;为保证术前测定灌注数值准确性,术前灌注及MVD测定均需选取病灶中心区进行,要求圆形最大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取值范围直径≥1.0cm,距肿块边缘2~3mm以上,避开坏死、伪影区域、病变边缘等;病灶直径>3cm时可选取3~5个ROI并取其平均值,全部测量由3名主治职称以上医生单独完成并取平均值,如果3人数据结果差异较大,则进行核实、协商、重新测量或者请更高年资的医生进行重新判定。
1.3MVD测定
患者完整取得术后病理标本后,按活体方位获取与CT测量图像对应的切面,尽量选取与病理标本尽量一致的ROI,以CD34单抗标记MVD,免疫组化采用MaxVisionTM法,MVD计数采用Weidner方法,选择3个高倍视野下微血管数平均值作为MVD,MVD结果判定在双盲法下进行。全部测量由3名主治职称以上病理科医生单独完成并取平均值,如果3人数据结果差异较大,则进行核实、协商、重新测量或者请更高年资的医生进行重新判定。
1.4病理分级
全部NSCLC患者中,根据特征性病理结构确定高、中、低分化级别(腺癌:腺管结构、肿瘤细胞形态;鳞癌:角化珠、细胞间桥);全部诊断由3名副主任职称以上病理科医生单独完成,如果3人数据结果差异较大,则进行核实、协商、重新测量或者请更高年资的医生进行重新判定。
1.5统计学处理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处理,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不同组间测量数值;取95%可信区间,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灌注参数测定数值与MVD之间比较采用Pearson法。肿瘤组织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组,采用one-wayANOVA方法分析,两两之间比较用LSD法。
2结果
2.1CT灌注结果
不同分化程度的NSCLC患者CT灌注参数存在差异,结果表明BV在NSCLC的高、中、低分化程度鉴别中及PS在高、低分化鉴别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BV值差异最大。而BF、MTT值在该项鉴别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探讨多层螺旋CT(Microvessel-slicespiralCT,MSCT)灌注成像参数联合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测定对孤立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病灶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
回顾经病理证实的46例肺部孤立性NSCLC患者治疗前的病灶MSCT灌注结果,统计其灌注测定参数,与术后MVD测定值比较,分析肿瘤组织不同病理分化程度之间差异。
全部患者中,血容量(BV)在NSCLC的高、中、低分化程度鉴别中及毛细血管通透性(PS)在高、低分化鉴别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BV值差异最大;不同分化程度的NSCLC患者MVD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血流量(BF)、BV、PS与MVD呈正相关,平均通过时间(MTT)无明确相关性。
MSCT灌注成像可定量反映活体肺部病变血管生成状况,对术前判断NSCLC病灶分化程度具有参考价值。
2.2MVD计数结果及差异比较
NSCLC患者中高分化MVD测量数值为9.89±2.21,中分化MVD测量数值为7.09±2.05,低分化MVD测量数值为45.52±12.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VD测量值分析结论为:不同肿瘤分化程度的孤立性NSCLC患者MVD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低分化VS中分化:P=0.004,低分化VS高分化:P=0.000,中分化VS高分化:P=0.012,其中以低分化VS高分化差异最大。
2.3CT灌注参数与MVD相关性分析
根据测量值分析结论为:与MVD呈正相关的灌注参数为BF、BV及PS(P<0.05),以BV、PS相关系数高,两者数值相等。
3讨论
CT灌注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的功能学检查方法,能通过灌注参数定量反映出病变或肿瘤微循环方面的特征改变。本研究采用与实际血流动力学相近去卷积法进行重建处理;为有效提高灌注参数测定数值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了“Toggling-Table”技术,但存在扫描辐射量较大的缺点,为此笔者采取了降低CT扫描千伏及毫安数值,尽量避开非检查部位,缩小灌注检查范围、遮盖患者甲状腺等敏感部位等方法,选择患者检查前也已明确告知过辐射危害,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已知MVD是组织学定量反映血管生成的指标,CT灌注成像充分反映了病灶的血管形成信息,灌注参数中BF反映的是局部区域血流量;BV反映的是有功能毛细血管的数值;针对肿瘤毛细血管,PS是反映内皮细胞通透性的特异性指标,随着肿瘤内不成熟新生血管的大量生成,BV和PS值逐渐升高;MTT反映的是血液流经人体血管系统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受到肿瘤内部血容量和压力的双重影响,而实体肿瘤内部血容量随着血管生成及压力的变化,呈逐渐上升到达峰值后下降特点,研究中发现MTT与MVD无明显相关性。
研究发现,针对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的孤立性NSCLC病灶,其灌注测定BF、BV及PS值与MVD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与部分国外文献报道相似,表明了CT灌注成像在NSCLC分化程度鉴别中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恶性肿瘤的分级对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尚无CT灌注检查对NSCLC病理分级的统一标准,本研究首次以MSCT灌注强化指标和肿瘤MVD对NSCLC分化程度作差异分析,从微血管水平来反映肿瘤的病理生理改变,本研究是对此的有益尝试,同时也存在样本量过小、未计入病理分期因素、未针对腺鳞癌不同病理类型的分化程度进行分析等缺点,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改进。
综上所述,MSCT灌注成像可以无创性反映肿瘤内部微血管生成状况及功能,成为肿瘤病理分级的重要补充,可以为肿瘤的治疗、预后评价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略)
提供海量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检索服务。